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留下的千古伟业,这项伟大工程,不仅提升了中国古代物流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涵盖中国南北、彼此天然独立的天然水系,打造成一个统一的水运网络,更为中国南北的统一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后来,元朝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把运河改成直线后,将大运河改造成京杭运河。至于,唐朝之后长安不再是都城的问题,跟长安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千古伟业——大运河的历史意义隋炀帝杨广,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一个皇帝。他的李姓姨弟和侄子,夺了他的江山,总得寻个正当理由啊。杨广就这样,在唐朝史官浓墨重彩的润色下,形象是一天不如一天。甚至他那颇有些戏谑的含义的谥号,都是李渊送给他的。
一提起大运河,人们会说那是隋炀帝暴政的证据。什么杨广爱玩,为了去扬州看琼花,征发天下民夫,百姓怨声载道。还有说是隋炀帝迷信,听信了江湖术士的忽悠,说是江南有王气,对大隋不利,要修条运河破了他的王气。仔细想想,可能吗?且不说隋炀帝也是颇有见识之人,单就说隋朝的皇权,还远没达到明清时的专制高度,这样的可笑理由,杨广根本无法去说服朝臣去执行修运河的命令。
那么,隋炀帝为何决定要修大运河这样的工程呢?这就要从隋朝的时代环境背景去分析了。
一、大运河,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元帝司马睿携中原士族“衣冠南渡”,给南方带来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又使当时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劳动力,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进步空前。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分裂,南北朝末期,隋文帝杨坚先是通过北周皇帝的禅让,建立了大隋,然后又灭掉南朝的陈朝,统一了中国。富饶的南方鱼米之乡,怎么为我所用,成为了大隋统治者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怎样高效地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
(图-古代高成本低效率的陆运)
(图-古代低成本高效率的漕运)
据统计,在铁路出现之前,陆地上用牲口运送粮食到60公里外的地方,花费的成本比粮食本身还要高。因为用牲口运送粮食需要大量的人和牲口,都要吃饭。但水路运输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一艘粮船能够运输12万斤粮食,三十个人押送就行了。如果用马车,按照一辆马车运力500斤计算,需要240辆马车,一车两人押送的话,需要480人。如果上千公里这样的长距离押送,一路上马喂人吃,粮食也剩不下什么了。
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朝也是大患,大隋大量军队驻扎在边境,这些军队光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的粮食供应,陆运明显不现实。
二、大运河,巩固南北的统一
隋朝时期,南北虽然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南北朝近三百年的长期分裂状态,使得南北方的人民在精神和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杨广是灭南陈的主将,又曾经长期担任江南的主管,对于江左之民众的精神文化有很深的了解。
隋朝的都城长安地处关中地区,地理上比较闭塞。杨广继位后,其五弟汉王杨谅谋反,消息竟然两个月才传到长安,虽然反叛被镇压,但这次事件,无疑为杨广敲了个警钟。长安作为都城,远离中原和江南地区,再加上闭塞的地理条件,对国家的掌控力已略显不足。为了弥补国都的这一缺点,再加上急于脱离“关陇集团”的束缚,隋炀帝迁都洛阳,然后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两条运河。这两条运河,像两只手一样,一只抓住了北方的北京,一条抓住了杭州。
大运河的修建,打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涵盖中国南北、彼此天然独立的天然水系,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帝国调度南北资源和对南北方战略威慑的能力。
大运河完工后,隋炀帝三下扬州。他下江南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后世所说的赏琼花和游玩。浩浩荡荡的帝国船队,其实是向江南人民宣告帝国的战略投放能力,是对江南世家大族的战略威慑。隋炀帝年轻时在江南任职期间,曾经广杰江南名士,到了江南,马上宴请江南名士,这也是恩威并施之举。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重构了沿岸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使运河区域成为繁荣昌盛的新的经济带。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直至今日,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的众说纷纭中,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算是对隋炀帝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大运河的地理变迁
《隋书·隋炀帝本纪》
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大业四年(608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始建于隋朝的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连接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全长650公里,经现今3省6市20个县区,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市、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璧、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通济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隋炀帝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直达涿郡,这便是永济渠。
永济渠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河南省的新乡、汲县、滑县、内黄,河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山东省的武城、德州,再经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市的武清、河北省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
(图-大业四年隋朝开凿永济渠)
唐朝代隋后,继续完善大运河的水里网络,大运河的昌盛,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运河流经的每一座城市,其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民风民俗,都悄悄的发生了改变,从城市性格和气质上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大运河与它们兴衰一体,荣辱与共。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就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通济渠和永济渠为半径,成扇形将中国南北连接。大运河成就了洛阳、开封、扬州等一批明星城市。
洛阳,地处古洛水之阳,“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隋唐时期的洛阳,水系网络发达,以洛水为中枢,北通漕渠、瀍水、泄城渠,南连通济渠、运渠、分渠。洛阳成为全国水运中心,以洛阳西苑为起点向东南方向的通济渠可达江淮;出洛河口跨黄河北出,可进入永济渠,北至涿郡(今北京);入黄河过三门峡西接广通渠可至长安,水资源非常丰富,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古称汴州、汴京、东京,为八朝古都。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这句在开封流传的民谣,说明了大运河与开封的关系。汴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没有汴河,就没有北宋东京城168年的绝世繁华;没有汴河,就没有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
扬州,在通济渠开通后,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浓厚的商业氛围,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手工业。扬州的铜器、木器、丝绸、纺织品、玉雕等名满天下。扬州的繁荣经济也辐射到了周边的江浙地区,造就了一批江南富贾。
隋唐运河衰落
隋唐运河兴于隋朝、盛于唐朝,盛极于北宋。大运河的繁荣,得益于黄河的“温顺”。一旦黄河那“残暴”的脾气发作,大运河那五百余年繁华岁月,就如同光影一样滑过,一去不返。
(图-公元1194年黄河第五次改道)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汹涌的黄河水一路南下,挤夺了淮河水道,取云梯关入海。被黄河挤兑,走投无路的淮河水,形成了多灾多难的洪泽湖。黄河改道,再加上宋金南北分治,从此,大运河主体被废弃,只有江南河段能继续使用。
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南宋人的江南残梦后,忽必烈为了解决南北交通运输问题,下令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黄河“暴躁”的脾气使得它与运河的摩擦就没停止过,“河务”在明清两代甚至被定为基本国策。黄河与运河“摩擦”冲突的焦点主要在徐州附近,明朝后期,运河另辟河道,自淮阴向北与黄河并行,到了徐州附近再过河进山东。但是,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随着兰考铜瓦厢的有一次决口,黄河又回到了北方的河道。
(图-公元1855年黄河第六次改道)
从此之后,黄河的脾气日益温顺,因为它到了下游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到了清朝末期,由于铁路出现,漕运衰落,大运河也失去了昔日繁荣下的激情。运河上的大船越来越少,沿岸码头也日渐冷清,随之而来的是沿线城镇的衰落,连往日风光无限的扬州也如弃妇一般,在古运河边默默顾影自怜。
唐朝以后,为何长安不再是都城
唐朝之后,为何长安不再成为都城问题,相信看完前面大运河的兴衰,会有一些启迪。长安地处关中地区,作为都城,在战略上对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影响力不足。汉唐时期之所以以长安为都城,是因为政权为了笼络关陇地区的贵族势力,尤其是北周到唐朝,王朝奉行“关中本位”的政策皆与关陇集团的势力影响有关。
唐朝以后,由于关陇集团日渐没落,再加上大运河的兴盛,帝国的都城为了交通便利都要选择在漕运要道,开封和杭州就是其中的代表。
元明清的都城都在北京,是因为中原南北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根植人心,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中原汉族与草原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北京处于中原与草原的枢纽位置,作为首都最合适不过了。北京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统筹北方边防,南方作为经济中心,作为大后方,通过京杭大运河,将千里之外的江南粮食运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