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东长义的由来

2021年08月28日 16:00:263140编辑

东长义村往西不足四华里,有一个依山小村,名曰西长义村。两村之间的另一个村庄名叫井沟,左权县人人皆知“东西长义夹井沟”这句话。
  相传,东长义村及其周围过去并无村落,在漳河南岸的东阴山脚下,只有一座诡秘不大的庙宇——青云庵。
  大约一千四百年前,即隋唐时期,辽(今左权县)县境内出现了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外籍农民,他们因当地灾情困扰,来到我县丘林或深山地域,以种山地、养牛为主(俗称逃荒),久而久之,安家聚集,定居落户。
  到隋唐帝(杨广)乙丑605年,辽阳北地地垴(原名“广收垴”)一宋姓人家,发现东阴山一带地肥水美,就每日起早贪黑,在青云庵周围垦荒种地,青云庵主持法号——珍珠花尼,看到他勤快朴实,就帮他在庵外搭起几间茅屋挡风遮雨,并将妻子、女儿接来安身。此人姓宋,名长义,故过往行人称此地为宋“长义”。
  隋恭帝(杨侑)义宁,丁丑617年,辽西黄土沟、赵家村、南凹一带,一赵姓人家也搬迁于此,而后的年代里相继以认老乡、成亲戚为由,河北省武安市寺庄村郭姓,河北省武安市顿景村李姓、河北省邢台市木扭池村张姓、邻村西和头王姓等也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此后,人们就习惯把这个村叫做“长义村”。当时的长一村宋姓、郭姓是大户。
  到唐高宗(李治)显庆丙辰656年,长义村因人口逐年增加,边远土地不便耕作,逐步出现了家族、弟兄分家分地现象。王姓名太新等四兄弟就迁至上游(现西长义村新址一带)。过去称“长义西村”。相传:当时清漳河远离南岸,河身的主流在现七里店村老场一带,长义东、西村 吃水很不方便,加之冬天大河冰冻,夏日洪水滔滔,于是长义东、西村商定,在两村之间寻找了一个水源,挖了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两村共用,夏日干旱时,取井水交田种菜,供养一方,富足有余。张姓等家族便搬迁于此,又形成了一个小村,顺口称此为“井沟”,于是世世代代便有了“东西长义夹井沟”,把三个村庄连在一起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传说罢了。
  大约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天宝 壬午742年前后,长义东村、西村、井沟的富足正如杜甫始终所说:“忆昔开源金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忆昔》,他用朴实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大堂盛世的景象。
  据文献记载,天宝八年(749),全国各主要粮仓藏米12656620石,其中在(1971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含嘉仓的遗址,仓址面积达42万平方米,约4000个粮窑,大约可储粮1万数千石,在李杨仓(今河南浚县东献山庵)出土的铭砖上刻写的仓粮来源同样包括了《晋阳》“上党”米谷,“辽阳”缴纳皇粮数量。当时的东长义村发展可谓空前,阴地理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辽阳县城的驿馆、驿站就设于此地。村口三元阁建筑宏伟,造型别致,为辽西之最,民宅建筑地也独具特色,整个村景、村貌,民宅屋舍与家庭从事职业活动相关联。传说:宋氏家族以种养殖业为主,比如:米酒、米醋、食糖、茶叶(原料用当地产的酸枣叶、黄岑叶)之类,赵氏家族即从事铁、木业加工,其它单姓户分别从事如:造纸、压香、灌蜡、麻纺、提花等之类职业。
  辽县居万山深谷之中,商贾不通,舟车不至,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所以自给自足的自然自然经济是当地经济的主要形式。每逢三、六、九为县城赶集日,各家各户将其产品上市进行交换,当时的县城庙宇林立,俗称:七街、八巷、九圪姥。二十四个五道庙,每个丁字路口就有一个五道庙,加上六个大寺院,十二座大庙宇,上供进香,赶庙会,唱大戏,接连不断,这也给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提供了换取物资与钱币的极好机会。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人流、物流,红红火火,一派繁荣、富裕景象!那真可谓:
  五谷丰登 市场繁荣
  丰衣足食 国泰民安
  传说中的东长义村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县城池以西,现在的西长义村新址为驿站,东长义村(唐代时的村址,东阴山脚下)为驿站,也称官邸。驿站为驿馆来往使者接待暂住地,驿馆则为来往使者与县役对外驿使接壤、交谈(谈判)所在地,因站与馆相距较长,故名“长义”,靠西叫“西长义”,靠东叫“东长义”。
  据元《大一往志》记载“辽县城厢分三社,即在城社、东社与西社。全县共有八关,即黄泽关、苏亭关、长城关、玉庄关(沙河)、长义关、丰后关、高庄关与岭南关。(“关”即关隘、关口,卡“要地”),可见长义关早有历史记载。另外当时靠近城池的西关街、东关街有百姓居住,南面临河,北面有城壕隔让,所以来往使者(古称驿馆)就居住在城池以西。相传:辽阳古城古城已有4000多年,直隶山西省,因历史久远,现已无完整资料考证。但也有资料记载,旧城城门楼上内外都悬挂有匾额。东门楼提“东接太行,青阳发育”;南门楼提“南带漳水,昭德文明”;西门楼提“西锁晋育,金德归城”;北门楼提“北拱神系,元功敛肃”的赤金大字。城中区衙门口四牌楼同样有“东扶太行、北共神系,南崇清漳,西接晋阳”。“晋阳”——山西省省府所在地,(古称“并”并州,“晋”晋阳)。可见,长义关隶属辖区统治者以及来往使者的必经要隘,此处早已成为不毛之地。
  且不论,东长义村的由来哪种属实。单说到了哀帝(李祝)天佑 甲子904年(唐朝末年)正值兵荒马乱,战争四起,又缝连年阴雨连绵,一场大雨过后,漳河水猛涨,洪水泛滥,将东长义、西长义、井沟村所有住户及青云庵一扫而光。大雨过后,多数住户迁居到了靠近山坡的地方,少部则转移他乡,宋长义的后代,就搬迁到现在的紫会村。从此以后,东长义村,东长义村就再也没有建造起象唐代兴起的标志性、象征性、历史见证性的建筑——三元阁。
  可见关于东长义村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但对姓宋立庄却毫无异议。姓宋到底是哪里人也?据从我县调查,宋姓大都来自河南商丘,原籍可追溯到陕西渭水一带。现在的东长义村王、李、张是大户,过去的宋、郭、赵姓大户现在只有郭姓三家,宋姓、赵姓已无一户,只有宋家坪、赵家坡俩地名作为历史的永久见证。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