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在城市建设中应如何保持城市特色,使城市文脉连绵不绝?

2021年11月20日 00:30:223080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体现。城市建筑以及相关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城市雕塑等是城市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积累、凝聚而成的,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结晶。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文化反映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文化有着多种内涵和表现形式,如城市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能够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园林建筑、民俗民风等,所有这些,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是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例如经过800多年都城历史洗练而成的北京“京味文化”,由中外文化融会而成的上海“海派文化”,都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挖掘城市的特色时,不但要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特征以及一些文物古迹等能给人直观感受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城市的精神和特质。
城市文化体现时代特征。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的动态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向前推进的。一般来说它所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前沿文化,是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化,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城市中的建筑等都能直接反映出城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文化也能够客观反映出对城市发展的肯定与否定。也就是说,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如一种建筑类别,一种风俗习惯等等,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洗礼仍然存在,说明它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是值得保存、延续的优良文化;如果被湮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排除战争、自然灾害、保护不利等因素外,则说明它反映的只是当时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征,已落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产生出大量的新文化,其中,有些是能够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有些是与历史相矛盾的,但是只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是正确的,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终会得到历史的肯定。
城市文化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从市民的角度讲,城市文化还承载了人们的家乡情结。通过了解城市文化,提高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最终形成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城市是完整的生命体系,有历史文化内涵,有个性,有人情味,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家乡的追忆与认知,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看,人类既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如此,城市中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
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遗憾
历史遗迹毁坏严重。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很重要的就体现在有形的历史遗迹上,这些文化遗迹存留在城市的建筑群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设、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原汁原味保护这些文化遗迹,不仅仅是城市个性的需要,而且是城市文化延续的需要。然而,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被严重损坏,除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外,急功近利、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是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每一个城市都在致力于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热潮中,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城市的发展仅仅注重经济功能,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仅仅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有的城市在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将原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毁,这实质上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
盲目建造假古董。许多城市热衷于建造假古董,有的大量建设大屋顶、琉璃瓦的古建筑,有的仿建十八九世纪欧洲的小洋楼别墅,这都是与建筑反映城市历史文脉的原则相违背的,是城市文化的倒退。历史遗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科学、工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特征,是历史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好的再现。对历史建筑、历史遗存要真实的反映,容不得半点人为的作假。
忽视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历史文脉的开发、保护应该与现代城市的综合发展相得益彰,但现实的问题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开发原则经常被忽略,城市发展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个是建设性破坏。肆意拆毁古城、古建筑群,割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破坏了城市独具的人文环境,使得一座座城市无根可寻、无源可溯。同时,又缺乏对新城建设的科学规划,在一堆废墟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以至于盲目抄搬外埠模式,直接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另一个是机械、简单的强调保护排斥开发,忽视了城市发展的要求,死抱着历史文物停滞不前,一样会断送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
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城市建设
挖掘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是人类的历史见证和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城市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要正确处理好4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改造应该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围绕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切忌大拆大改,更没有必要在历史遗址上恢复重建。要将服务市民和保护遗存统筹考虑,在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脉。
二是处理好发展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的关系。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创造城市旅游资源和财富。但要注意游人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前提下考虑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容量。
三是处理好挖掘、开发传统建筑与保护历史文脉的关系。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前,为了保留城市风格和城市特色,必须注重对传统建筑的整理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保护的目的。如在天津实施的海河开发中,就注重了文物古迹和风貌建筑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奥式、意式、德式等一批风貌建筑区,在综合整修的基础上,在这些建筑物中安排文物展览、美术展览和高档旅馆等,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同时,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建筑物进行开发利用,如交通饭店、中国大戏院、劝业场等,利用这些建筑物在文化、艺术、历史事件、商业开拓上的特殊地位,扩大知名度,提升建筑物价值,充分反映天津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四是处理好建筑的保护与新建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既要体现多样化,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历史,审慎发展新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新旧建筑是并存的。一个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要重视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设特色城市要体现地域文化。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文化积淀和历史沿革的外在体现,更是城市发展的根基,由历史文化、建筑技术、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长期演化而来。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世人的共鸣。
要打造城市的品牌和标志,避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色危机”,就要深入研究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本土文化,将城市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发扬光大。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演绎着自身独有的文化情境。因此,要将涵盖了文学、绘画、建筑、园林、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巧妙的融入城市建设,在建筑色彩、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比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上海的外滩等区域就是体现城市特色的好例子。
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反思与批评。在我国的文化界早已形成了一股反思与批评的风气,正是形成了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不断发展。
然而在城市建设领域,反思与批评之声可谓少之又少。当今在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一个建设方案的出台往往是首先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建设单位提出意见,管理部门审核后,就开始实施,缺乏专家的科学论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普通百姓的共同参与。其中,媒体更应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人们发表不同意见提供渠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进行公示,让广大群众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使规划方案不断完善。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建设速度如此快的情况下,规划和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反复斟酌,各项建设的实施必须慎重,要多进行反思,接受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以洋为美、盲目复古、互相攀比、千城一面等当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误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研究、批评、辩论、反思的氛围,才能推动城市合理、健康的发展,才不会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遗憾。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