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井陉拉花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拉花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她舞姿新颖、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拉花道具繁多,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风调雨顺;包袱――丰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传统井陉拉花表现内容主要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其表演人数多少不等,原为4至11人,现在,少则2人,多则不限,可百人、千人。民间传说爱情生活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他的歌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就很协调。拉花就是拉花传说,有一个叫杨名举的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胜地洛阳时,将数簇牡丹带回,在以本村老君庙内以花王敬神。从此每到花开季节,总吸引许多男男女女前往观看,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一些民间艺人将其编为舞蹈。因当时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迁移只能用人力拉运,故取名为拉花。这样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的无处不花的装束和与拉有密切关系的前倾、落步、撇脚的舞步姿态。因此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说法。拉花是拉荒的谐音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述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时下,仍可在一些老艺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传说趣闻。因花与荒为地方谐音,故称拉花。
1.提亲男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旧时重“门当户对”和“以命相择”,流传着“门对门,户对户,豁拉口子对栅栏”的民谣。2.问名俗称讨八字。“八字”是根据每个人诞字的年、月、日、时,各用天干、地支的两字相配,四项共有八个字,所以称“八字”。3.换帖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贴,换贴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议聘。男方将议订聘金和新郎的庚贴放入小匣子内,并用红布或红绫将小匣包裹,连同彩礼(包括钱币、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贴后,女方出将庚贴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衣着嫁妆喜果等由媒人转交男家,这一程序叫做换贴。4.过大礼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送过彩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旧时一般男家要给女家100―200块现洋,衣料、手镯、戒指等礼品。结婚前还要“抬食箩”(用三层长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箩,上面堆放着大米、挂面、馒头、猪肉等,由数人送抬着到女家。5.下马面迎娶时鸣放鞭炮,红灯伞仗,锣鼓喧天。有条件的还请仪仗队、唢呐伴奏。到了女家门前,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然后引至客房招待吃茶点和“下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