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曲艺在历史中是发何传承发展的?

2021年05月16日 00:00:563010编辑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20世纪末的 三十年间,是中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曲艺艺术开始 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整个国家拨乱反正并改革开 放而出现了空前的大变革与大发展一样,曲艺在这二 十多年间,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与空前的繁荣,但同 时又面临着种种的挑战。
  在整个国家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中,曲艺事业是重灾区之一。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 在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的粉碎和揭批“四 人帮”的运动中,曲艺艺术爆发出强劲的声音,焕发 了青春的力量。可以说,曲艺在“文化大革命”后的 艺术复苏,是伴随着对极“左”路线的清算而展开的。
  具有讽刺传统的相声艺术,在这个历史关头表现 得尤为突出。常宝华、常贵田创作和表演的《帽子工 厂》,侯宝林、方成创作的《没有开完的会》,马季、 锡钧创作的《舞台风雷》,姜昆、李文华创作并表演 的《如此照相》,杨振华、金炳昶、陈纪业创作的 《假大空》等节目,应历史之契机,抒人民之心声, 在揭批“四人帮”,清算极“左”路线的流毒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姜昆 和李文华合作编演的相声对口节目《如此照相》,构 思别致,内涵丰富,揭示荒唐岁月的历史悲剧,发人 深思。《如此照相》思想艺术含量的厚实,提升了审 美创造的效果,同时也成就了后来成为著名相声表演 艺术家的姜昆的艺术名声,奠定了姜昆相声创作和表 演的艺术地位。
  曲艺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复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胜利召开,国家的中心工作明确转向经济建设之 后,曲艺艺术的复苏也转向了较为理性的阶段。1979 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不仅是国 家全面拨乱反正的一年,同时也是曲艺事业在“文化 大革命”后走上正轨的一年。
  辽宁鞍山市曲艺团的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合作重编、由刘兰芳说演的传统评 书《岳飞传》,经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在东北地 区引起极大反响。接着,全国先后有66家电台相继 播出了这部评书。一时间,在不少地方出现了电台播 出《岳飞传》时街巷人稀的盛况。
  从而使得评书《岳 飞传》成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传统长篇大书恢 复上演并取得成功的典型范例。随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整个国家中 心工作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 实,曲艺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繁荣,艺术的教育和研 究工作走上了正轨,书刊出版空前活跃,艺术交流日 益扩大。
  曲艺事业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在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声的发展在新时期尤其引人 注目。 ,与相声的大红大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时期绝 大多数的曲艺品种,创作演出比较平稳,各自沿着自 身的规律比较稳健地发展着。传统曲目和书目的恢复 上演空前普遍,一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节目,在这 一时期几乎都被搬演,甚至出现了不加分析地拿来演 、 出的现象。
  而且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长篇评书和评话 的曲本,如扬州评话《水浒》,苏州评话《三国》,苏州弹词《西厢记》和《再生缘》,评书《兴唐传》 《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和《明英烈》,以及 长篇山东快书曲本《武松传》等,还被出版发行供人 阅读。新曲本的创作成绩也较突出。
  邱肖鹏等创作的 长篇苏州弹词《九龙口》、夏耘等创作的长篇扬州评 话《挺进苏北》、徐檬丹创作的中篇苏州弹词《真情 假意》、范乃仲的中篇评书《山猫嘴说媒》、何祚欢的 长篇湖北评书《杨柳寨》、牛群与李培森的相声《威 胁》、马志明的相声《纠纷》,以及二人转《丰收桥》 和《哑女出嫁》、大调曲子《二嫂买锄》、潞安大鼓 《醋为媒》和《柳二狗与小广州》、河南坠子《魂系 南海》、湖北小曲《难忘的一课》等,都具有较高的 水平。
  表演方面,各地除有新秀不断出现外,一些老 艺术家也焕发了艺术青春,为曲艺舞台创造着新的辉 煌。如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胳玉笙,1986年藉京韵大 鼓音乐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配唱的主题歌《重 振河山待后生》,使得自己和京韵大鼓艺术一道,为 全国更多的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听众所熟悉。
  从而 在使广大听众进一步领略京韵大鼓艺术独特魅力的同 时,也扩大了整个曲艺在全国的影响。曲艺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大力探讨曲艺本身的创演规律,以使其发展不再盲 目,是这一时期史论研究的鲜明标志。1986年中国艺 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的正式建立,标志着曲艺的研究 进人了正规发展的阶段。
  曲艺艺术经历了改革开放二 十余年自身发展革新的洗礼,正以多元的格局和崭新 的面貌走进21世纪。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