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山区,相隔三五里,有一山村叫“姊妹沟"。
相传在八大王造反的时候,三袭河南,九袭商城。经过反叛“八大王"九次清剿后的商城,已是十室九空,横尸荒野,残不忍睹。
有一对兄妹,躲在前大塘的石坝洞里,侥幸逃脱刹戮。因十里八乡无一人幸免,为繁延生息,兄妹俩欲结为夫妻,但又违背伦理。
一日,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说:我有一对石磨,你兄妹一人搬一扇,搬到山岭上,然后将石磨滚下山来。如果滚到山脚下,两扇石磨仍然合在一起,这是天意,你兄妹二人可结为夫妻。
果如老奶奶所说,天意不可违,兄妹成就了姻缘。固叫此地“姊妹沟"。
(没有考证,只是当地的一传说)
农村的村庄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有多长历史?名称又是如何取的?
农村的村庄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有多长历史?名称又是如何取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农村村落是中国人的主要居住方式。应该说,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低级形式,住在村庄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是典型的农耕地经济,所以又叫农村。
村庄的形成历史应该说,从人类走出森林告别巢居和穴居之时,便有了村庄。可以肯定地说,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便诞生了村落,考古完全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在大自然中,人的头脑虽然发达,但人的体能远远不如一些猛兽,早期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共同生活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以及获取生活资源,由此形成聚居。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时,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人类开始定居,便出现乡村聚落。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类似于现在的游牧民族,居住点可以随时变更的。后来,为了农业生产需要,人类逐渐在某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形式。古代人们对村落的选址,要求方便生产和生活,要求藏风聚气,冬暖夏凉,还要有一定的防御性。任何一个村落,都是慢慢形成的,由居住的房屋、绿地、水源地,田园等物质要素组成。
沧桑巨变,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很少有久远的村庄能保存下来,因为人们往往临水而居,许多村庄在历史中淹没于洪水之中,加之不间断的战乱和迁徙,现在保存下来的村庄,很少秦汉以前的村庄。就北方村庄来说,大部分是明以后的村庄,明以前就存在的村庄占不到三分之一。
村庄的命名方式农村是人们聚族而居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往往有一个姓氏先行建村,通过亲朋关系或其他方式,逐步引进其他姓氏,有的村整个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也有的村是多姓氏多家族聚居。所以,农村地名最显著的特点是和姓氏有关,有的以初到者姓氏为村名,也有的以望族望姓为村名。当然,地形地貌、念祖思根、地理位置、从事职业、褒扬英雄等等,均可以成为地名命名的要素。
纯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姓氏命名,一类在姓氏之前加上大小、前后、南北、东西等加以区别。直接以姓氏命名的村庄,村名一般2~4个字。命名方式是姓氏后面加上一定的点缀,如“家”“家庄”“家庄子”“格庄”“疃”“家疃”“屯”“家屯”等。有些直接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为了和同姓村庄加以区别,往往在姓氏前冠以方位或大小。这种情况的村庄,两者一般有着迁徙关系或家族关系。
很大一部分村庄的命名方式,是姓氏加以地形地貌。这类地名的命名特点是复式,即在姓氏前或姓氏后加以地形地貌,大大减少了同姓氏村庄重名的概率,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村名命名经验。如王家沟子,李家台子,马家河等等。也有一部分村庄,纯以地形地貌命名,如湖汪、涝洼、台上、白石夼等等。
其实,村庄的命名方式复杂多样,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沉淀、神话传说、人文纪念等,有的和庙宇有关,有的和职业有关,有的和功能有关,有的和历史古迹有关,有的和传说故事及典故有关,也有以希冀、盼望、理想或嘉言吉义等命名的祈愿地名(如乐土夼、万福庄),甚至有的村庄以人们崇拜的英雄人物命名。
总之,农村地名往往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质;而地名的由来与变迁,又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村落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生不息的民间记忆。所以,农村村名的研究和挖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