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有关红城历史的资料

2021年05月28日 01:14:263260编辑

历史性变化看红城
  ------乌兰浩特市60年发展建设精彩之举回眸

  内蒙古新闻网 2006-12-07 15:32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区,罕山之巅,清朝皇帝兴建的扎萨克图王爷家庙,与象征蒙汉民族团结的成吉思汗庙相映成辉。特别是兴建王爷庙的历史,妇孺皆知,它作为讲述乌兰浩特市建制历史的开端时,王爷庙人曾有过令人羡慕的辉煌。

  然而,辉煌过后毕竟是长达数百年的沉寂与衰落,清朝以后直至解放前,王爷庙一蹶不振,沦为一个普通的城镇,人口不过1万,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成立,给古城王爷庙的新兴创造了历史机遇,经过“一化三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业产业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安盟复建以后,乌兰浩特地区形成了以冶金、烟草、电力、化工、制药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迅速成长为兴安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民族工业在支撑乌兰浩特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给乌兰浩特建设打下了深深的北方工业城市的烙印;城市色彩单一,基调以灰色为主;建筑凝重有余,轻灵不足;城市总体规模扩张较快,功能却相对滞后。历史名城的色彩在渐渐褪去,而新城又缺乏鲜明特色,乌兰浩特陷入一种逐浙失去自我的尴尬境地。

  不甘寂寞的红城人开始了反思和抉择;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如果不能转化为发展动力,乌兰浩特就不能找回自我,塑造出鲜明的城市个性。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要让红城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要让这座红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准确定位城市发展趋势

  怎样才能把历史积淀化为发展动力?市委、市政府对乌兰浩特的城市发展与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决心把传统的工业城市改造为内蒙古的红色旅游城市和蒙元文化城市。

  对城市的重新定位意味着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拓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乌兰浩特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建成了旨在扮靓红城的“八大形象工程”,大大增强了城市的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比如说,仅今年投资782万元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工程的建设,就说明是改善了红城的交通状况。乌兰浩特的交通位置比较优越,111国道、302国道在此交叉,省际大通道穿境而过 ,但由于出入市口道路狭窄,路面老化失修,使得车流不畅,进也难,出也难,加之两侧建筑杂乱无章,使得红城看起来真就像人们传说中的“乌兰大屯”。新建和拓宽的6条出入市口道路全长20余华里,路面平坦宽阔,两侧绿化成带,每段都有不同造型的路灯,路转景移,装点出浓浓的都市氛围,彻底改变了出入市口的形象,加强了乌兰浩特的公路交通地位。

  要把乌兰浩特建成内蒙古的蒙元文化旅游城市和红色旅游文化名城,除了改善交通条件外,还必须建设良好的具有鲜明蒙元文化特点的建筑来适应购物和经商环境。乌兰浩特市区虽然已有28万人口,但一直没有象样的购物中心。为了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市里多方筹措资金2亿元,兴建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蒙元文化一条街。当这条街道在市区东部建成时,乌兰浩特市民将第一次拥有尽显蒙元文化底蕴的民族风情建筑。

  乌兰浩特市素有“内蒙古延安”之称,为了打好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对“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楼”、烈士陵园和苏联红军墓等进行了翻建,这对于人们了解乌兰浩特革命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激发红城人民热爱乌兰浩特,建设乌兰浩特的美好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投资9400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民族解放纪念馆已完成5300万元,当这座纪念馆在市中心拨地而起时,乌兰浩特市将第一次拥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把环保放在城市发展重中之重

  在“8个形象工程”中,涉及到环保、文化、小流域治理的项目有4个,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五一广场、市政广场和皇家园林改造等。这是明显的信号,表明乌兰浩特的城市建设已经突破了“拓路建楼”的传统模式,走上了更加注重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新路子。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市民最关注洮儿河和归流河的治理和堤坝建设。环城而过的洮儿河和归流河是乌兰浩特的母亲河,以往这两条河流淤泥堵塞水泄不畅,每逢雨季都严重威胁市区安全,给城市防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产生活,而且降低了流域内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

  乌兰浩特市从1998年开始全面治理这两条河流,对河道采用浆砌石护坡,两河岸边各设80米宽绿化和交通带,河内清水长流,河岸绿树成荫,特别是洮儿河滨河公园,每到春夏秋季轻舟荡漾,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变成了城市的碧绿“腰带”和休闲、旅游的风景地。

  成吉思汗皇家森林公园的建成,则将散布在城区内的元、辽、清等时代的文物古迹集中起来,纳入一个典型的北方园林中,成吉思汗庙是自治区“东庙西陵”中有名的建筑,是全国的重点保护文物,它与王爷庙一起构成了蒙元文化的轴心,使乌兰浩特市新城古迹有机融合,交相辉映,凸显了历史韵味。红城市区增添了山水之胜。

  市场运作综合开发聚财源

  作为一个草原深处的内陆城市,在仅仅十几年里,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从哪来呢?乌兰浩特市将目光从政府财政转向社会和市场,采用综合开发、市场运作,多元化筹集资金。

  在实施“让城市亮起来”的过程中,市里激活某些公用设施具有的商品属性,利用传播媒体的广告优势,拍卖广告发布权置换资金,政府不用投入一分钱就置新了所有的主干交路牌,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公共汽车侯车亭,安装了形式多样的灯箱广告,使城市街道的夜间景观上一个大台阶。

  在总投资6666万元的新桥街、科尔沁路、罕山街、洮儿河路工程建设中,乌兰浩特执行“以房带路聚财建城的办法,划定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地段为特别控制区,启动房地产滚动开发,增收道路建设补偿费,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加速了道路建设。

  随着“八项工程“的陆续完工,乌兰浩特的城市功能大大增强,城市景观也变得多彩多姿了。入夜,12.3万平方米的五一广场和市政广场绿草如茵,鲜花似锦、灯火辉煌,程控喷泉吐着绚丽的水雾,忙碌了一天的乌兰浩特人开始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的温馨。红色的古城乌兰浩特在迈向现代都市文明的进程中,正逐步找回自我,塑造着崭新的个性。

  城市建设拉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乌兰浩特城市框架的逐步拉大,城区规模的不断拓展,推动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仅与2000年相比,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万元,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6.9%。财政收入完成44418万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93.29万元,是“九五”时期的4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养殖业占大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1.1%上升到70%以上。乳业实现迅猛发展,被中国奶业协会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首次跨入全国西部百强县(市)行列。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力度加大,城市品位和形象全面提升。从2000年至今已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4亿元。外资1292.6万美元,实现横向联合项目438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0元,是2000年的1.5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3元,是2000年的1.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0089万元,是2000年的2.18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9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4.21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55%,比200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

  如今,在红城的大街、在小巷、在居民小区,环境整治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秋日的阳光下,蓝天、国旗、青草、游人……织出广场无数彩色。当内蒙古成立60周年到来之时,乌兰浩特将以“天蓝、河清、地绿、路畅”的新姿,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