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为什么中国未发生历史变?

2021年06月03日 07:12:333260编辑

  中华文化细水长流,不会像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一样在中世纪只有哲学融入神学里保留了下来。

钱穆: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为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

尽管一直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一直是无疑的。
  而且与西方学术之中心在哲学不同,中国学术的中心在于史学,中华民族是尊重过去的民族,文化未曾失去,也不用复兴。

虽然未曾有被埋没的时候,中华文化却一直命途多舛。

宋朝亡国之时,士夫纷纷以死殉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宋史》),海对面的日本人认为北狄入主中原,华夏文化已断,“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面海恸哭不已……元代的统治仍然较大保持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此为对华夏文化一次打击。
  

明朝“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亡国之惨烈较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参见:最多人污蔑的明朝:亡国不亡骨气 断头不断脊梁

凤凰网还是有一定可信度

满清三百年,较元不足百年显然对文化破坏更大。兴文字狱,编四库全书,……满清之前的读书人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富有实践精神与政治理想,到了乾嘉年间,朴学兴起,士人开始埋首书斋,走上了之乎者也和“回字有几种写法”的不归路。
  

新文化运动。此运动虽然“打到孔家店”,但实际上并不是十分偏激的。加之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都是较为理性的学者,也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因此该运动对文化的打击并不是十分致命的。

再之后就有一次比较致命的打击了,这个不待言,众所周知。。。

因此,历史上我国文化没有需要“文艺复兴”这样要大费周折的时候。
  

但是目前来看大陆文化的状况是非常混乱的。“文化移植如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几十年来,文化上输入美国最多。但是因土壤之不适,数纪以来未能学彼民主与自由,返学其功利与浮夸。对汉文化的保留又不及韩国,日本与台湾,几成亚细亚之孤儿。

不忘民族本来之地位,吸取各族可互补之精华,或为今后中华文化之出路。
  因此,今后未必没有发生文艺复兴的可能。

如果中国能够在明清之世开始批判伪儒学,扔掉极度黑暗的“三纲五常”、“君权神授”,重新挖掘被大一统掩盖的先秦进步思想,(尤其是管子的思想,在现今看来仍具很大的先进性。),抛弃重农仰商的传统政策,实行农业、纺织业、商业并行,鼓励中国人出海进行海洋贸易事业,这样的话,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华文艺复兴运动将在东方大地上爆发,中国将会顺利从腐朽的中央专制向联邦的君主立宪制转变。

假如这样,东方文明将会以一个强大的中华一联邦帝国为后盾,迅速扩张到全世界,优雅的华文会获得今日英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华服将会成为风靡全球的时装,今天主宰全球的将是东方文明,而不是庸俗的洋文化,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