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云南保山古称永昌郡,为什么不恢复古名称呢?

2021年06月06日 03:15:398720编辑

保山作为市名是历史的偶然,不但隔断了文化传承,本身也是平庸的词汇。与云南的彩云之南的气质殊难相称。城市更名固然有很大的社会成本,但有利如下,还是及早更名为是。一是恢复历史名城地位,永昌为汉代郡名,历朝延用,历史可上推千年,二是迅速建立知名度。永昌因三国系列游戏蜚声海内外,妇孺皆知。三是便于传播。朗朗上口,寓意美好。奉天承运,既寿永昌。四是容易打文化旅游牌,诸葛,吕不韦,杨慎,都与永昌渊源深厚,开发潜力很大,保山无大工业,无少数民族资源,唯有开发特色旅游,可以紧扣历史和长寿两个主题,既寿永昌,极易联想

历史上真实的李自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自成是明未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组织并领导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加速了腐朽的明帝国灭亡,但由于农民的局限性,他未能完成攻取天下,改朝换代的历史重任,最后在清军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夹击下失败了。

明朝未年整个国家腐朽透顶,当时官吏贪腐,税赋过重,土地兼并严重,广大人民无地无粮,加上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长达十几年旱灾和瘟疫,百姓在天灾、苛政、贪官和重税的层层压迫下大量死亡,出现了十室九空,白骨成山的惨景。一些农民为了生存而反抗官府,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李自成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的,但他出生贫寒,其本身具有小农意识,目光短浅,看不到起义发展的前途,提不出彻底的革命岗领,他所提出的:“均田免赋”,“不当差,不纳粮”都是不符实际的空想,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预见到攻下北京后直接面对清军的现实威胁和明朝残余势力的反扑,从而没有制订应对之策和长久的战略规划。在攻下北京后,未能严明军纪,其领导层迅速腐化、堕落。整个农起义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丧失了民心,在清军和明朝残军的共同打击下迅速败亡。

李自成在人民被层层压迫,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敢于反抗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是值得肯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英雄。但农民的局限性使他及其领导的农民军在后来残暴的对人民,实施烧、杀、抢、掠,并逼反吴三桂,导致清军入关给当时的汉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从这点来说他又是个罪人。功过是非,见仁见智吧!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