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需要的附加注重某种形势,我认为都是多余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随环境处境变化而变化,不是千偏一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就象喝糖水,喝时很甜,过后变酸,喝茶感苦,过后香甜。
“生活的仪式感”应该怎样形容?可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例子吗?
我是长居北欧的家居博主Angie,从北欧生活的角度来聊聊个人对"生活仪式感"的理解。
网络辞条把"生活仪式感"定义为"一个人的生活表达"。
仪式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促进并传递一种身份认同"。
哪怕一个人过节,有的人也会在家里布置一番; 哪怕在一起已经10年了,依然认真准备每一个纪念日; 哪怕打开APP就能订到任何想要的甜点蛋糕,却花两个小时在厨房自己烘焙......
图片: zanita
在我的理解中,那些"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也可以被理解为"非必要的事情"。互动百科上说过一段很诗意的话: "仪式是一种白日梦,是一种保留逻辑盔甲的幻想形式。"
图片: Bykiki Damernasvarld
我们为什么还总是费时费力地去做这些"非必要"的事情呢?
因为"仪式感相关的小事"可以满足我们给自己贴标签的欲望,可以让我们树立和巩固加强自己想要的身份。很多时候,仪式感的小事提醒着庸庸碌碌的自己"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工作的热情,我们依然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前行"。
图片: 电影《小王子》
人就是一种爱贴标签的物种。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自己,给别人贴标签....通过识别标签,来作出很多对事物的基础判断。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就是这么这种心理的侧面写照吗?
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小事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卢瑟,不是屌丝,而是生活的斗士。
图片: nevnarien
一些适度的,坦诚的仪式感,像是一针针强心剂,让我们在疲惫的时候仍不放弃前行。但是切勿本末倒置,过度追求仪式感,否则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装逼,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