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河北省古道路遗址,有很多也不为人知,各地的志书记载的不多,由于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其他地方我就不说了,在沧州市区就有一条道路有近600年历史——新华路。
新华路原址最早为明代建沧州城时建造,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山西崞县人贾忠任沧州知州,“奏允创建砖城”,并将州治由运河西岸迁徙至东岸,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动工,次年完工,真正意义上的沧州城诞生。当时这段路是沧州城最中心的一条主干道,分为三段:石牌坊(今华北商厦南侧)往西至南运河的一段叫西门大街,石牌坊往东至福星巷(今清池大道道口)一段叫四牌,从福星巷往东至鼓楼(今古楼上城南侧)一段叫衙门口街。宽约3米,长约900米。大街东头有鼓楼,顶为双层,底是门洞,约高12米,形如北京前门。街中有一石雕节孝坊,上刻凤凰图案,雕工精细。大街西头(今新华桥一带)是沧州城的西门,名曰望瀛门。此路经数百载,历经明、清两代,始终变化不大,直至“七七”事变后,沧州成为日寇的占领区。
1938年日寇为其交通方便,强行拉夫开辟了从火车站往西,直通沧州东城墙的土道,宽5米。以日本驻沧军事头目的姓氏命名为“赖川路”。1939年日寇在与赖川路相交的城墙上炸以缺口,开了一个新东门,取名“旭华门”。又在鼓楼至新东门的一个水坑上架起长20米,宽5米的木桥,取名“赖川桥”。从此火车站到南运河边形成一条大道。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在白家渡口修建一条长60米,宽8米的九孔木桥,取名“新华桥”。沟通南运河两岸的交通。1956年路面拓宽,拆掉鼓楼、石牌坊和残缺不全的西门、新东门。1957年将火车站
至新华桥一段改建为2100米,宽7米的柏油路面。1964年将新华桥以西长780米,宽24米一段建成柏油路面,1989年10月至1990年11月,将新华桥西引道东起原地区报社、西至温泉游泳馆、长589米的路段改建为双幅路,路面宽24米,道路总宽34米。桥两侧双向车道各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间分车绿化带宽3米,东引道南侧便道宽3米,北侧宽3米,西引道两侧便道各宽3.5米,以混凝土方板硬化。1990年,将新华西路自东风塑料厂向西拓延812米至警备区。其中东风塑料厂至第一塑料厂段建为三幅路,宽22.4米,中间快车道宽12米,两侧慢车道各宽5.2米,
绿化带各宽0.8米,第一塑料厂至警备区段建成宽12米的单幅路,两侧便道以混凝土方板硬化,各宽2米。从此新华路东起火车站西至警备区(今东风塑料厂办公楼南侧)。
1994年,将新华路火车站西至水月寺街改造拓宽为三幅路。该段长1756米,路面宽23米至36米,道路总宽38米至44米,其中快车道宽12米,南北大街至水月寺街各宽12米,南北大街至水月寺街两侧各宽1.5米,以混凝土方板硬化。1995年,将新华桥至西环中街段路面改造拓宽为三幅路,路面宽32米至37米,道路总宽为37.6米至412.6米。其中快车道宽18米,慢车道人民公园至西环中街段各宽7米,新华桥至人民公园段南侧7米,北侧12米,两侧分车绿化带各宽2.8米。1996年将西环大街西至朝阳大街(东风塑料厂办公楼)翻修拓宽为五幅路。该段长313米,路面宽33米,道路总宽50米。其中,中间快车道宽15米,两侧分车带各宽2米,慢车道各宽6米,绿化
带各宽5米,人行道各宽3米,北侧长170米,南侧长300米,两侧便道以混凝土方板硬化,各宽1.5米。到1996年扣除新华桥东引道重复计算的38米,新华路全长3972米,路面宽12米至37米,道路宽16米至50米(含人行便道)。其中,火车站至水月寺街为三幅路,新华桥东西引道为双幅路,新华桥西至西环大街为三幅路,西环大街至朝阳大街为五幅路,朝阳大街至第一塑料厂为三幅路,第一塑料厂至警备区为单幅路。全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97年向西延伸与原光荣路交汇并至西二环(后改名为迎宾大道),快车道宽16米,慢车道宽6米,共延伸2200米,新华路东起火车站西至迎宾大道,总长度约6000米。自此新华路起止点未发生过变化。
1997年摄
2004年进行拓宽改造,改造后新华中路西环大街至运河桥段红线宽50米,全长528.3米,采用三幅路形式,快车道宽为18米,慢车道各宽7米,中间各为2.8米宽的分车带,慢车道两侧各为5米宽便道,西引道280米,东引道200米;运河桥至南北大街段红线宽50米,道路全长547.59米,设计为三幅路,总路面宽41米,中间为22米宽的快车道,双向六车道,两侧为9.5米宽的慢车道,外侧为3米宽人行道。逐成现状。 2006年摄
新华路虽经多次改造,但一直是在的拓宽和延伸,原址始终未变,历经600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