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你怎样理解“过年”中的春节文化?

2021年06月18日 05:05:343080编辑

?朋友们!春节过年→中华文化的产物,本身蕴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文化!

?“春节”:普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过年”:华夏儿女天下归心的节日!“春节”:是凝聚中华56个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过年”:是支撑天下华人奋斗不息的心灵支柱!“过年”:在外儿女、天涯游子的根脉期盼!“春节”:全家成员团聚、再出发的起点!

?春节:源于中国的历法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夏历,就是我们说的“农历”(阴历)。一年分为12个月。战国时期,农历已经完善,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总结规定了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直至今天。

?农历规定:第一个月又叫“正月”,最后一个月叫“腊月”。正月的第一天,是新的一年开始,叫做“新年”。后来,又习惯于把初一至初五都叫作“新年”。这样就形成了过年是5天的共识认同,传续至今。

?腊月三十(小月没有三十,把二十九当三十过),在北宋时期又称为“除夕”。北宋时,中原地区把腊月二十三规定为“小年”,把正月初一至初五叫作“大年”。

?“小年”晚饭时,全家人相聚,安排“大年”的准备工作和打算。夜间取下“灶王爷”烧掉,待三十晚上换上新的“灶王神”。

?二十四或二十五两天,为“扫房日”。从内屋到外院,清扫一新。锅碗瓢盆,刷洗洁净。猪圈鸡架,起垫一新。家家开始裱墙糊棚。

?二十六那天,北方人开始做豆腐,蒸馒头,做豆包。南方人做“年糕”,配制茶叶。

?三十上午,男人开始贴对联,帖五彩挂钱,贴门神,挂红灯。女人洗菜,改刀,备酒席。

?三十晚上,摆家谱,供财神;祭祀祖先,追思故人。接着安放新的“灶王爷”,对联上联为:上天言好事,下联为:下界保平安。横幅是:一家之主。

?三十午夜,全家人围着大桌子包饭子,说家长,道末来,喜气洋洋。接着在庭院燃鞭放炮,震响天空。

?初一早起,穿新衣,戴新帽,年轻女人抹口红,依家挨户,拜年恭贺,行礼作揖。

?初二这天,年轻媳妇带着丈夫,抱着孩子,拿着礼品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

?春联文化源于五代时期。除夕那天大门上换“桃符”,左右写上“赐福”的话→春联出现了。北宋时,春联已普及整个中原地区。这样,“春联文化”完全形成。

?初三开始,根据年龄段的娱乐活动拉开帷幕:看纸牌,打麻将,玩扑克,摆排九。小孩走“妈妈人”(小骨头人),抽冰猴,蹓冰车。女人歘口袋,弹旮旯哈等,其乐融融。

?城乡居民自动组织起秧歌队,大街小巷扭秧歌,走高橇,打腰鼓,耍龙灯,说评书,演杂技等,文化融融,热闹非凡。

?我们必须深深的植根于中华炎黄的传统文化,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坚守文化自信和自尊,牢固文化根基,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富有新时期的气息。让“过年春节”更富有文化价值,年味更浓,节气更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弘扬民族自豪感!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