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为什么说德州苏禄国东王墓市中菲人民友好历史的见证?

2021年06月30日 13:01:152980编辑

  在山东省德州市西北约1公里的北营村,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古苏禄国东王墓。墓前碑亭中,有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永乐十六年(1418年)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汉白玉石碑高2米有余,宽约1米,顶端4条蟠龙盘旋交错,栩栩如生;御书正楷,记载着明朝与苏禄国的友好交往,是中国与菲律宾两国友谊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古苏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巴都葛•卩八哈剌率众统一全岛建国后,称东王。据《明史》卷325《苏禄传》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兄弟三人并率其家属、头目340余人,浮海来华进行友好访问。
  在明都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情接待,“特加宴赏,赐以印章,封以王爵”“礼之若满剌加,并封为国王”。苏禄三王在京访问20多天后,沿运河南下返国。行前,明成祖再次向其赠以厚礼。不料当途经德州时,东王突患急病,经医治无效,九月十三日卒于会同馆,十月三日葬于州城之北。
  明帝闻此不胜悼痛,命礼部赴德州代表自己宣读祭文,赐谥“恭定”,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按照中国王的制度,在当地营造了东王陵墓。这座东王墓规模宏大。过了御碑亭,踏上长长的墓道,道旁立着对对石人、石马、石羊等;其西侧为清真寺,有阿訇主持教务。再沿道北行,为一片松林,郁郁葱葱,四季不凋,寺内传出的“安拉至大”之声回荡松林之中。
  苍松翠柏之间,一座高大的圆形墓丘拔地而起,高约3米,直径约14米,庄严肃穆,气派非凡,这就是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的安眠之地。葬事毕,东王的长子都马含袭王爵,率西王、峒王及所属回国,继东王王位;王妃葛木宁与东王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等10余人留德州守墓。
  翌年,永乐帝亲撰《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文,追述了中国与苏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对“聪明特达超出等伦”的东王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所做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中国与苏禄国的友好往来仍在继续。永乐十八年(1420年),苏禄西王再次来华;十九年(1421年)苏禄国使臣来华“入贡”。
  尤其应该提到的是留在德州守墓的王妃及两位王子。葛木宁王妃曾于六年后回苏禄国一次,行前明廷曾赠以厚礼,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苏禄人民的深情厚谊。第二年她回到德州,终身守墓。为此,明廷每年按时拨来“奉粮”,对之多方面给予照顾;还特意调夏、马、陈三户回族穆斯林,助其守墓;为尊重其宗教信仰,在墓西南侧建清真寺一座,以保证这些守墓穆斯林宗教生活的正常进行。
  王妃与两位王子相继逝于德州,人们将他们安葬在东王墓东南约100米处,使之永远伴守着他们敬爱的东王。他们的后裔与当地穆斯林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情同骨肉。清雍正九年(1731年),苏禄国王苏老丹来华访问,向清政府申请将德州的苏禄人入籍中国,获允。从此,这批苏禄穆斯林后裔分别以两位王子温哈剌、安都鲁的“温”、“安”为姓,在德州入籍,成为当地回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后来陆续迁进的王、赵、李、满及附近其他各姓回族穆斯林互通婚姻,逐渐发展起温、安二姓的穆斯林大家族。
  
  迄今,温、安二姓不通婚,因其同为两位亲兄弟王子后代之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德州这片土地上,保持着自己的伊斯兰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当地穆斯林一起辛勤地耕耘,共同建设着美丽的家园。菲律宾贵宾们多次来这里访问。1986年3月起,菲律宾国家文化中心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大型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再现了570年前两国这段友谊的历史画卷,为中菲两国及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再添一笔重彩,再续一段佳话。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