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老翁此时的心情。

2021年07月12日 16:50:172390编辑

哎 我替他可悲谁叫他生在安史之乱的年代哇 他的心情肯定是悲痛的哇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你说说这多可怜啊
老兄啊 话说回来可怜归可怜
我的答案你还是应该采纳的

中国的石头民俗村短文详写了于家村的什么?简略介绍了什么?

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石头村整个古村落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石头村的房屋都用石头垒砌的。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门的设置都遵循一定的规矩。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
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家家相接,户户相连。其间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石头村里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凉阁,足以让于家人引以为豪。据碑载,整个建筑不打地基,不用辅料,设计奇巧,结构独特。在古代条件下,如此巨大石块,宏大工程,由一人所为,实在是个难解之迷。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于家村的另一个景致便是村中随处可见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旧水井700多眼,水窖近300口,水池18个,是总户数的两倍多。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春绿夏艳,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起来。“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头古街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
于家石头民俗村 - 建筑特色
于家石头民俗村图册
于家村的古村落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先祖对选址十分考究,且非常注意"风水"。如今,先祖迁来时拱券的石窑洞仍保存完好,令人称奇的是,除站在南山上能见其窑洞外,其他任何方向都不能见其房影。后经数百年的发展,村落逐步扩大,但直到文革前,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村,村已近在咫尺且不见村,俗称"不到村口不见村",显得既安详又隐蔽,是块"风水宝地"。

于家的古村落有各式石头四合院近300座,四合院的房屋皆用石头垒砌,院子用石头铺就。院落的布局,房屋的建造,大门的设置都遵循一定的规矩。但在规矩之内,四合院、房屋、大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充分显示了于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于家村的四合院各有特色,有的全为石墙瓦房,有的皆为石券窑洞,也有的瓦房窑洞混建。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正房建在三至五级的石台阶上,院落的大小、形状也各不相同,大多用石板铺砌,显得洁净雅致。院内还有石桌、石凳,石槽,小石磨以及石头阶梯,蓄水的石砌井、窖等,比比皆石。

于家村的古旧房屋基本有两类,一类是明清时期建的瓦房,现仍保存有近千间,青石墙,灰瓦顶,古色古香,雅俗兼备。另一类是石券窑洞,这是当地的特有建筑。窑洞墙宽近一米,用加工的石头垒砌,顶厚一米许,以天然石拱券。石头窑洞就地取材、无梁无柱、左拱右券、结构奇特、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墙宽顶厚、冬暖夏凉,实乃民居之精品。村里除了窑洞和瓦房外,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建筑,俗称"无梁殿"。无梁殿主体为石券窑洞,房顶或前檐扣瓦,屋内石拱券,屋外瓦飞檐,里看是窑洞,外看是瓦房,独具风采、别开生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楼四合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该石楼宅分东西两院,北高南低,布局独特,错落有致。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无梁殿,居室高大宽敞。登上二十一级石阶,即到楼上箧位(当地对楼房二层的称谓),房间开阔明亮。东西厢房是居室小楼和小姐绣楼,南屋为迎客厅。整个楼院高大宏伟、结构新颖,在这僻壤山村有如此建筑,并且该院家族在明清两代出过十二名文武秀才,着实令人叫绝。于家古村落的规划布局非常严谨,全村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街巷纵横交错,高低俯仰,总长七华里,街道名称也颇具城镇特色:东西称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街宽四米,巷宽三米,胡同宽两米。所有街巷全石铺就,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形同碧玉。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风侵雨蚀,人行畜走,街巷石头磨的光洁如玉,锃明瓦亮。漫步在这石头街上,观赏两旁多姿多彩、形似城堡垒的石头建筑,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情趣。于家村是一个旱庄,于家人世世代代打井修池,把畜水作为头等大事。村里有石砌井、窖、池千余眼(个),形成了罕见的蓄水网络,因此,虽说是旱庄,但从未闹过水荒,实乃一大奇迹。
于家石头民俗村图册
于家村虽居山野,但由于先祖于谦的影响,积累沉淀了众多民俗文化景观: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民间花会丰富多彩,传说轶事神奇新颖,民俗民风古朴纯真。最具文化品位的要算石碑了,村规民约有碑,建学校、修祠堂有碑,打井修池有碑,修桥补路有碑,建阁庙亦有碑,明清以来共留下石碑200多块。虽经文革浩劫,但当时的干部群众仍保护了有价值的石碑30多块,体现了于家人深厚的文化素养。于家村的于氏宗祠、清凉阁、真武庙、观音阁、歌楼(戏台)、青山洞、石头民俗馆等110余处文化历史景观,各有特色。尤其让于家人引为骄傲的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清凉阁。此阁3层,为全石建筑,据碑载,是先人于喜春历时十六年所建,整个建筑不打地基,不用辅料,设计奇巧,结构独特。石头有的重达万斤,有的长过两米,石墙石顶、石梁石柱、石门石窗、石桌石鼎、石阶石栏,比比皆巨石,累累成石山。在古代条件下,如此巨大石块,宏大工程,由一人所为,实乃难解之迷。

于家村有戏台六座,仅明清就建了四座,除一座遗址外,其余都可供演出使用,本村已有300年历史的晋剧仍活跃其上。一个村有6座戏台,有300年历史的剧团,实属少有。村里在1998年建了“石头民俗博物馆”,共有6个展室,展品均为本村村民提供,反映了于家村500年来的文化积淀。于家人祖祖辈辈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这座粗犷而精美的石头村,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一块豪放而秀丽的丰碑。走进石头村,可领略中国石头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可尽享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无比惬意。现在,我们于家村民俗旅游已初具规模,正走上旅游致富的道路。
于家石头民俗村 - 民俗文化

于家石头民俗村
石头是最为普通的建筑材料,但全部以石头建成、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村落并不多。石头是最为普通的建筑材料,但全部以石头建成、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村落并不多。坐落在太行山麓的河北井陉县于家村,迄今已有660年的历史,被专家称为“民俗瑰宝”、“石头民俗村的活化石”、“石头建筑的伟大奇观”。于家村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南20公里处,距井陉矿务局三矿仅10公里,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这个村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石头村落、石头街道、石头房屋、石头庙宇等古代建筑,还有古代农具、井窑、兵寨、石碣等石头民俗景观。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四合院和庙宇,在于家村,几乎家家居住的都是石头四合院。房基、房墙、房檐,甚至上房的梯子都是石头砌就;院子石板铺成,储备雨水的井窑也是石头建成;大门用石头砌筑,连大门两侧的装饰也是用石头雕刻的。至于上马石、栓马桩当然更是石头了。于家村有明清四合院300多所,现在村民还住在其中,不能不说,奇!

至于说街道,无一例外,全由石头铺成。其规划颇有特色,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形成石头的“七里长街”。走进这些街道,幽静而深长,古朴而典雅,仿佛走进了历史。石头,仿佛就是于家村的灵魂和生命。已经习惯嘈杂生活的都市人到了这里,心灵得到了净化,寻到了一份难得的安详。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清闵阁(见左上图),这座建于明万历九年的石头建筑,是独一无二的。此阁共三层,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上层为砖木结构,下两层全为石头:石墙石壁、石梁石柱、石拱石券、石阶石栏、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馨石匾,比比皆巨石,垒垒成石山。第一层为搭券的拱门,供人行走。第二层是地个庙宇,东为三皇庙,供尧舜禹;南为三义堂,供刘关张;西主观音祠,供送子娘娘、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北为阎王殿,供十殿阎罗。最上层是玉皇庙。供玉皇大帝。阁高三层,最大的特色是没有地基。偌大的石楼,从外墙到内梁,从上到下没有一点粘结物,全部是用石头“干垒”,当地人称此为“干碴石”。建筑时没有罗盘,却方方正正,可谓奇特,支撑全阁重量的主拱结构是仿赵州石桥而建。更奇的是,这样的建筑经历数次大地震,却毫发无损。还有奇处,清凉阁的建筑石料不乏数千斤,并且距离地面高达十几米,但设计、施工是村民于喜春一人独立完成的。他是个石匠,原计划建九层,刚修完第二层,因石头砸破手指,患破伤风而死,宏愿没有完成。后人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土木结构的第三层。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至今也难以解开的谜:凭一人之力,是怎样把成吨的石料垒到墙上去的呢?让人称谜的还有村中的戏台。于家村的先祖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之孙于有道,他为避难而迁徙至此,迄今已传至25代。全村现有400多户,1600余人。从明代至本世纪初修建了6座戏台。想当年,全村的人口肯定不足千人,为什么要修那么多戏台呢?问及村民和导游,他们也不知所以然。于家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近年才被人们发现。1998年,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该村为“于家石头民俗村”,还有人称其为“华夏一绝”、“中华之最”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