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桥的故乡,发展于隋,兴盛于宋,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称。我也素来爱桥。
上小学时,我曾读过《赵州桥》的课文,读出它的古朴苍老;乘车路过黄河大桥,看到它的雄伟壮观;还听过断桥的歌谣,品悟千年等一回的爱情;也千百次路过家乡小河的桥,从中体会到它端庄别致的味道。可不同的是,近日,我踏上沂蒙革命老区马牧池乡这片热土,来到红嫂纪念馆接受红色传统文化教育。当我看到红嫂们搭建“火线桥”的照片时,我心潮澎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的思绪跟随讲解员一起飞回到了孟良崮战役前夕,红嫂们搭建“火线桥”的场景。
情意浓浓“火线桥”。1947年5月12日,是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前夕。为彻底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华东野战军已完成了对敌人的合围之势。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左右的汶河岸边的东波池村(现马牧池村),为紧急支援孟良崮战役,全村老幼也全部转移外出。当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和当地的几名妇女干部,在村内等待接受上级交给的任务。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阅读红色经典读后感红色经典读后感范文?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
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
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
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
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我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