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习水河上游三岔河的岩壁上,保存有蜀汉时期镌刻的舟船 图像和文字,构图虽较稚拙,多伪笔衍体,但清晰可见。船体以两个隔板似分为三舱,既可加强船体结构,又可分类存放物品和 便于堵漏;船首尾两端较高,有利于防浪,构造比现在一些偏僻地方的“猪槽船”要合理。
画面为一渔舟,舟内伸出长竿,驱 鸬鹚下水捕鱼,一鱼仓皇逃窜,说明这种船可能是用来捕鱼的。刻记的时间是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从石刻船只图像上可以看到古代小河船舶的一个概貌。1975年赫章汉墓出土的铜鼓,既反映了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也保存有航运方面的信息。
鼓面除有几何图形和马纹、牛纹 外,尚有船纹和立于船中羽人竞渡的图纹。赫章位于今贵州西北,秦曾置汉阳县,是没有河道可供行船 的内陆山区。三岔河也位于习水河上游不通航河段。在这些地方发现古代舟船图像,应该是沟通巴蜀和夜郎的通道上留下来的遗 迹。这说明,自唐蒙倡修夜郎道以后,夜郎境内的交通和胖舸江的航运又有了进展。
汉代的过路开发对涉及的少数民族头人,一 律优礼宽容,对于各民族内部事务,几乎一概不问。因而,在汉文献中仅记载开发过程,至于开发后所涉及的各民族内部的演变 发展,汉文献中几乎没有留下蛛丝马迹。而用行政命令迁往通道沿线的汉族居民,往往形成孤悬于少数民族分布区之中的“汉 文化岛”。
这样的孤岛中,汉移民人数极其有限,胖舸郡领17 县,才15万人,平均每县不足万人。这样有限的古汉族移民,充当古汉文化载体要影响西南民族文化,显然是太微弱了,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相反,一旦有变,这些汉户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逃回中原;二是同化于西南少数民族。
实际情况应该是,进入西南各民族地区的有限的古汉族移民,主要是被少数民族同化了。
黔北古船遗迹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 春都美食培训学校教的铁板蛋包饭正宗吗?
下一篇: 石家庄在哪里晚上摆地摊卖首饰比较好?
- 发表评论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