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知名度最广的一种拳法。无论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在任何一个公园里,都会有人在清晨或傍晚打一套缓慢的太极拳。而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以太极拳为题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太极拳本身,也融入了中国诸多传统文化学说:阴阳、八卦、经络、五行……也正因为如此,闫芳太极推手事件也引发了更为激烈的抨击。那么,太极拳真实的面目又是怎样的?它真的是由张三丰所创?真的可以以慢打快?
[疑问1] 太极拳由谁所创?
民间多承认张三丰学界仍有争议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第24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金庸借张三丰之口道出了太极拳的由来:“……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此刻便传了你罢”,随后,金庸又巧妙的让张无忌使出了新学的太极拳,力克赵敏手下三大高手:“(张无忌)眼见阿三左拳击到,当即使出太极拳中一招‘揽雀尾’,右脚实,左脚虚,运起‘挤’字诀,粘连粘随,右掌已搭住他左腕,横劲发出……这一招‘揽雀尾’,乃天地间自有太极拳以来首次和人过招动手。”
不仅仅是金庸,不少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中,也都认为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如当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中,也是采纳了这一说法。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民间对于太极拳,大多都认为是张三丰所创。“历史史籍资料里,也确实有一些记载表明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银教授这样对记者表示:“而且神化他的说法有很多,有记载甚至称张三丰是做梦梦到真武大帝,由真武大帝传给他这样一套拳法。”
而与民间大多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为张三丰相反的是,目前在学术界谈起太极拳的起源,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李成银曾对于目前民间流传的太极拳流派进行过详细的考证,结果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在民间比较热的太极拳有五六个流派,分别是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再加上武当太极。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一说陈王庭)所创,创立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阶段。”
此外李成银还向记者表示,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是两种概念:“太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它跟太极拳是有区别的。”
由于如今太极拳流派众多,其起源追溯也颇为麻烦,因此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始终采取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不会轻易否定或肯定任何一种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说法。”
[疑问2]太极拳真的可以以慢打快?
快慢本是相对练习缓慢只为调节同样是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与殷梨亭就曾用太极拳克制住了霸道无比的“霹雳雷火弹”:俞莲舟双掌一翻,使出太极拳中一招“云手”,双掌柔到了极处,空明若虚,将两枚霹雳雷火弹射来的急劲尽数化去,轻轻的托在掌心……真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由粘而虚,随曲就伸,以“耄耋御众之形”,而致“英雄所向无敌”。
毫无疑问,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推广最为成功的拳种。在国内的任何一座城市里,在公园里,在山脚下,甚至是在中学的校园里,都可能会看到太极拳的身影,而大部分人一提起太极拳,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等词,而这也成了太极拳最深入人心的特点,而在公园里、山脚下、校园里,很多太极拳的练习者打出的太极拳,也同样是颇为缓慢。“单纯讲以慢打快是说不通的。”习练太极拳多年的王瀚墨,近年来曾走访过不少太极拳名家,并且一直在实战中使用太极拳:“力量和速度往往是决定交手双方胜负的主要因素,就算是一个孩子学过太极拳跟你动手,你依然可以轻松打败他。所谓的慢与快,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王瀚墨的观点得到了李成银的肯定,李成银表示,太极拳中所谓的慢,并非是真正的慢:“对方先出手,你要在避开对方的攻击点的同时对对方实施快速攻击,从而达到后发制人,太极拳在实战中的速度其实是非常快的,也就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的意思。”
在李成银看来,太极拳的发力其实是非常符合现代物理力学的原理的:“你现在推我一把,我用太极拳的‘化’劲让你落空,同时顺着你力的方向推一把,让你的重心产生晃动,从而达到把你打倒的目的,这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既然太极拳并不慢,为何在练习时却又如此的缓慢呢?“主要的目的就是调节你的身体机能,让你的感觉更为灵敏,能够根据对方来的力量的大小方向迅速作出判断,化解掉对方的力量。”李成银对记者说。
[疑问3]太极拳争议缘何多?
富含中国文化精髓玄妙引发争议若论争议之多,影响之广,只怕中国任何一个拳种都无法与太极拳相比。
姑且搁置网络与学界对于起源的争议,最近半个月来,有关经梧太极拳第一代传人闫芳在收徒仪式上的推手视频,就引发了网民们的大力拍砖。
在整段视频里,仙风道骨的闫芳与徒弟们进行推手,几个弟子还未近身便被隔空反弹出去,这种明显违背了物理力学原理的现象被人们斥责为“造假”,而面对这种指责,闫芳却以“记者未练过太极,无法体味其中真谛”或“弟子过于紧张,发挥不好”为由作为解释。
那么练过太极拳的人对于闫芳这种颇为“玄妙”的神功又有何看法呢?“这是明显的作假下托。”济南市太极武术馆馆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王西安的弟子马红标在看过视频后这样对记者说。曾开过武馆、办过武校的马红标,练习太极拳多年,他告诉记者,类似闫芳这样的情况,近年来他已经不止一次见过:“很多所谓的太极名家,太极大师,都是靠这样的方式赚钱,安排几个托,然后帮着一起演戏,吸引别人来学这门功夫。这样的人我见过不少,闫芳只是一个特例,她把视频发到了网上,结果引发了大家的声讨。”
事实上,除了闫芳的这个特例之外,网上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太极拳的讨论也非常多,而这种讨论往往会形成争议,在小圈子内流传。
王瀚墨认为,目前看来,太极拳之所以会引发人们的争议,是因为在某种层面上,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拳术,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普及率最高,练的人多,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被赋予了很多额外的东西。”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太极拳主张万物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这种一致性也让很多人将太极拳当做了一种精神图腾。“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太极拳的玄妙,人们似乎很喜欢讨论玄妙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讨论1+1=2?因为这不需要讨论,而很多解释不了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讨论,都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太极拳其实也是一样。”
太极拳实验报告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手
记者被摔翻多次那么真正的太极拳推手在实战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实战。
推手实验参与者:
记者本人 体育爱好者,但无武术练习经历 身高177CM,体重78KG
1王瀚墨 练习太极拳22年 身高172CM 体重69KG
2李成银 练习太极拳36年 身高159CM 体重55KG
3马红标 练习太极拳20年 身高170CM 体重90KG
实验步骤:在不同的地点,以太极单推手的规则为主,与其他人进行推手,并加大力度争取将对方推开。
实验结果:
1.与王瀚墨的推手过程中,记者不断加大力度,以手、前臂、肘部三种方式尝试推动对方,结果分别被对方顺着记者用力的方向摔出。
2.与李成银在推手过程中,记者采取同样的方式加大力度,结果发现每一次发力皆被对方晃过。
3.与马红标的推手过程中,马红标不但采取了之前的两位实验者的方式晃倒了记者的重心,同时利用相反方向的力量将记者撞出去。
实验感受:记者在感受中发现,每一次的实验,对方都是在利用记者向前发力的惯性,通过扭动腰肢,手部推动等方式,使记者的发力方向产生变化,使得记者的重心产生偏移导致摔倒。如果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忽然被追尾,导致整个车辆被迫向前。在整个推手过程中,三人皆有比较大的身体运动和发力动作。并未像闫芳那样不做任何动作便改变记者的重心。
实战实验参与者:
记者本人、王瀚墨
实验过程:
随后,记者单独感受了一下王瀚墨的实战太极拳,由于记者本人未受过专业的武术训练,因此此次的实战太极拳实验主要是“点到为止”。
首先王瀚墨与记者做了一个类似的游戏,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以先摸到对方胸口者为胜出,在这个游戏里,记者曾先后10次出手去摸对方的胸口,皆未成功,而王瀚墨出手10次,记者仅避开了1次。
随后,王瀚墨让记者感受了一下太极拳的进攻速度,在记者思想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距离记者在两米左右的王瀚墨出手,拳头随后停留在记者面前5公分左右的地方,这一次的进攻记者并未能看清楚对方拳势的来路。随后,王瀚墨再次出手,随着一声暴喝,记者勉强可以看到对方的拳头出现在视野中,随后停在记者的眼前。实验感受:颇为震撼,对方出拳的速度很快,在拳打向记者时,记者会感觉到轻微的风,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