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墓起源于西汉宣帝时期,被广泛应用从从东汉末年开始。
当时的描述说濠坑东侧立面“镶嵌”着两座已经坍塌的穹窿顶结构青砖古墓,隐约可见墓道等结构。
与这两座古墓平行的位置,不远处的坑壁上也露出大量青砖,疑似一座尚未坍塌的古墓。
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实行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的土葬。
土葬必有墓穴,为了安放棺木和随葬品,后来逐渐把墓穴砌成墓室。
早期的墓室除少数帝王显贵使用木石外,一般都是土室。
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这种空心砖墓在西汉颇为流行。
而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小型砖砌筑的券顶砖室墓最为常见,石室墓也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历代帝王陵墓基本上是石室结构。
不同时代的墓室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不有意模仿现实生活中宫室房屋的前堂后室的总格局。
许多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相当于“堂”,用来陈放供桌和一些随葬品,后半相当于“室”,用来置放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