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又名汤力川,糖梨川,塘梨川。清朝时代,满人部落从依兰流入到林区,以捕鱼打猎为生。汤力川满语之意:“宽阔的草甸子”。在伪满时期,流称糖梨川,塘梨川。其意为南岔座落于沟壑山川之地,四周山坡上长着遍地的梨树,春天怒放的梨树花,甘甜的梨子之意;又意沟塘之邻山上长着的梨树而得名,1939年修建铁路时,取西南岔河(现永翠河)去掉“西”字而得名——南岔。
行政发展建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汤原县始有建制,南岔自然村归汤原县,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汤原县共划5个乡,南岔隶属西冷乡,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南岔隶属汤原县第三区(红石砬子),1931年(中国民国二十年),南岔村隶属汤原县第二区(竹帘)。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汤原县共划7个区,9个保,南岔村隶属第二区(竹帘保)。1939年(伪满康德六年),保甲制改为街村制,设一街九村,南岔隶属带岭村。1941年伪满康德八年),汤原县行政改为一街七村,南岔隶属带岭村。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后,南岔村隶属汤原县,1946年2月(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南岔建区(五区)隶属汤原县,1952且12月,伊春建县,南岔区(二区)隶属伊春县。1955年9月12日,南岔区(二区)改称南镇。同时,浩良河镇(村级)从南岔区划出,另行组建浩良河区,两个区隶属伊春县。1957年11月,南岔镇改称南岔区,隶属伊春市。1960年3月,南岔区改称南岔人民公社,1962年12月复称南岔区,隶属伊春市。1964年8月17日,根据伊春特区人民委员会《关于南岔区与南岔林业局合并的批示》,同年10月,南岔区(县团级)与南岔林业局实行政企合一体制,隶属伊春特区和伊春林业管理局。1968年1月27日,经伊春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南岔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13日撤销浩良河区并入南岔区,隶属伊春市。1980年4月,经伊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南岔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南岔区人民政府。
谁知道南岔的历史
上一篇: 现在可以小范围吃饭吗?
下一篇: 康保县的历史名人
- 发表评论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