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河南祥符人章樾受命协办建县前的怀仁(今桓仁)垦务。当时清王朝规定,在5年内将人口增至5万人,方可设县任知府。但建县前的桓仁经过了200多年的封禁,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仅有违禁潜入垦荒者2.6万人。1877年(光绪三年)怀仁终于被批准建县,并由章樾负责建县之事。为了选好县城城址,使其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章樾颇费心血。传说,章樾最初将县城选址于浑江西岸六道河子荒沟门。但因一日章樾出巡,登上五女山游览,在五女山点将台俯瞰浑江、哈达河时,看到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形,遂将城址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中建成八卦桓仁城。1878年(光绪四年)六月开工兴建,历时4年,于光绪八年春竣工。城高1丈3尺、厚1丈,基深5尺、宽1丈,城周1.5公里,墙形8角8面似八卦。东、西、南三面设门,分称为“宾阳”、“朝京”和“迎薰”。据称,东朝阳寓东方之意,西面京城为敬君之意,北面则依山而无门。城四面设城楼,四角设炮台。城内府衙、监狱、学堂、武庙、寺观等布局均与明清京城宫外六部相似。据说县城建成后,桓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丁兴旺。
据史书记载,八卦城竣工之际,知县章樾在他所撰写的《初建怀仁县碑记》中写道: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带环兮,气聚风藏,五柚屏到兮,原蔽形固,城像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光,以立三才。这里既提到了章樾根据山列水还的形势建八卦城的初衷,也表达了他以此来接日月星辰,培育和树立天地人三才的希望。另据了解,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垣建成迄今已有将近120年的历史,经自然坍塌和城建需要已近全部拆除。但在现今的桓仁满族自治县城西南处还保留着一段基本 上保持着原貌的20米左右的城墙。虽然古城旧址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古城的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如今我们完全可以从空中拍下的航空照片上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而且东南西三条大街一直向外延伸,惟独没有从市中心向北的大街。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八卦城的遗迹,那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城内八条独有的斜巷,它们都是八卦城的产物。
桓仁县城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全世界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桓仁县决定用20年到50年的时间,把现在的桓仁县城建设成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门“朝京门”、南门“迎薰门”已经开始修建。
史料记载,1877年,辽东垦荒发展使得桓仁地方人口大为增加,当地的土匪又经常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清政府终于批准在桓仁建县(当时称怀仁)。那么县城建在哪里呢?负责修建的河南人章樾发现哈达河与浑江交汇处两条河水形成了一个“S”走向的天然太极图形,于是决定将县城建在浑江东岸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中(阴阳鱼的阳鱼眼睛上),并按照八卦图形施工建设。
当时清政府拨款四万两白银建城,1882年怀仁县城建成,城墙外形八角八面似八卦,城北依山,东、西、南分设“宾阳门”、“朝京门”和“迎薰门”。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县城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对土匪袭击的防御能力。然而,120多年的风雨过后,桓仁古八卦城只剩下了西南处一段20多米长的城墙。
2000年春天,北京大学考古专家王恩涌、吴必虎到桓仁考察时发现桓仁县城是一个“八卦城”,并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两位学者称,桓仁古城旧址虽然已经被建为马路或民宅,但其格局却依然保持着八卦的形状,航空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图形,县城内几条独有的斜巷也都是八卦城的产物。
据桓仁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韩秀烈介绍,新“八卦城”将定位为旅游城。现在规划设计和风貌设计已经完毕,新“八卦城”将既保留历史文脉的价值,又具有现今的旅游功能,城外设有护城河;城的出入口则以中国传统的牌楼古建筑风格为主,城内的所有建筑都将采用晚清民居风格。
按照规划图,桓仁八卦城与周围太极形状的浑江水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太极八卦城。
近些年来到桓仁考察的学者认为,虽然国内陆续发现了八卦村、八卦田,但此前还没有发现过八卦城。特别是桓仁八卦城与天然太极图天然合一,并与高句丽第一古都城----五女山城紧密相连,引进一些国内外人士的兴趣。近几年,前来寻幽探奇的游客、学者不断。
八卦城的历史
- 发表评论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