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本来因为懒,不想补充的,不过看到这个答案这么多人看过,再基于评论区的某些人的确容易误导人,还是补充一下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我不是什么名学大家,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功绩,用“一事无成”这个词评价我一点儿不过分,但这并不影响我发表意见啊。再不济我也不会满嘴污秽的发泄情绪。
我突然想起个事儿,有次下班,我骑车在菜市场一个小摊前买菜,菜市场吗人来人往很热闹,有走路的,有骑车的,有开车的,本来就不宽的道儿显得更狭窄。突然一辆大众在我身后按喇叭,副驾驶的一个中年人还骂骂咧咧的让我给他让道,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把车往边上挪了挪。本来我以为就这样了,可但是,但可是,副驾驶那人嘴里还不干不净的,我自然也不惯着他,就吵了起来,中间吵的内容记不太清了,但是最后路人劝架,他转身准备上车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他是这么说的“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太浮躁了……”
太浮躁……???
低头让你骂才叫不浮躁???
忍气吞声低头不语,才叫不浮躁???
什么狗屁逻辑
想到这儿,再看评论区说别人偏激,却满嘴喷翔的人,真真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模模一样。
不说了,越说越让自己生气,我可不想看到自己把别人气笑的样子
这种笑里充满了愤怒,鄙夷,可怜AND可笑的愚蠢
下面原答案----------------------------------------------------
我首先表明一个个人态度,我就不怎么喜欢曾仕强这个人。
我也是因为百家讲坛才知道他的,刚开始还是因为自己对易经感兴趣,想听听他对易经的观点,但是结果嘛……
我在他看似漫不经心,充满智慧的言论中感觉到了深深的机巧之心。
首先我先声明,我对“机巧”这个词的负面理解,只限于对曾老师的评价上。
易经的确博大精深,但古人著述都是求的个简单明了,它其实也是最简单明了的一本经典,之所以说它博大精深,是因为它足够简单,简单到你拿什么东西往易经里扯,都能挨得上。
说它博大精深,就是因为它在最简单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各种变化,无穷无尽的变化,在我个人看来,后来的文王64卦,还有孔子的爻辞,不过只是用其中一部分的演化,给人们指明了一种方向,告诉人们,变化是无穷尽的,不管多么繁复的问题,都有它最基本基础的构成方式。
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也是类似的一种方向。
易经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一个易字,就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变化的原由,“易”就是变化交织的意思,它根本的出发点是告诉人们,凡是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具体到某件事情上的时候,是要根据自己当时当下的各种因素,自己权衡考量事态发展的最初原因和然后再决定怎么干预事态的发展方向。这之中的各种因素,哪里是一个案例故事就能包含的?
易经是一个“道”,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它像是一个由最简单的阴、阳变化所构成的框架,就好像又砖和水泥盖起来的房子,砖是阴用以承载,水泥为阳用于连接沟通,它可以是高楼大厦,也可以是乡野村居,可以是华贵明丽的宫殿,也可以是我现在蹲着的茅房。它的存在形式是根据人们的需求所存在的。这也就是那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来。
这才是道,随心随性变化的“道”,却被曾教授各种表述,给人一种死硬技巧技法的感觉。
“道”之中包含技巧技法,但不能把技巧技法当作“道”
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说,人这一生会面对各种情况和各色人物,你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你看见喜欢的人热情,讨厌的人厌恶,对路人无视等等各种情况,但是突然有个路人看到了你对一个你厌恶的人的态度,就在一旁评价说“你看这个人啊,对人这样,这个人平时肯定怎样怎样……” 至于碰到这样的人,别人是什么态度我不知道,但我即便不是厌恶,但也绝对不喜欢。
这就相当于拿你一时之面目,定你一世之嘴脸,可他忘了,人是变化的,道也是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