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每个城市都有文化馆,它是起到什么社会功能的?

2021年10月29日 23:35:383160编辑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投入,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农村文化与群众文化同属一个范畴,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文化。中央提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为原则。这与文化馆、文化站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和加强群众文化馆、站的建设。
  因为区县文化馆是基层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居文化室这“三级群众网络”的纲;乡镇文化站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因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担负着人们的终身教育的重任。它是“以文化人”来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县区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转变工作思路,用创新的方法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文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馆站的连线,有利于群众文化“三级网络”的建设,为各级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与平台。馆站联盟,能为农民群众创造较高层次、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以集中体现公益性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其二、研究乡土文化,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
  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文化站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加上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留下许多空白,尤其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而另方面,在许多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
  他们那种自主自发的活动,往往比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感召力。这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群文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节季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
  另外,农村中的许多宗祠庙堂里的匾额、楹联都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也传递着为人、劝世、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语境。群文工作者都应深入挖掘整理,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理念,使之发扬光大。
  让农民在祖宗先贤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便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最亲切、最直接的文化手段。

其三,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和财政能力,在农村兴建图书馆、大剧院、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现阶段是难以做到的。
  因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乡村文化走产业化道路,以补充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

中国农村蕴含着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因子,像古民居群、庙宇宗祠、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风情、故事传说,以及历代名人的足迹履痕、恬静的田园风光、富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等等,是一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都市里无可比拟的景观。
  只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优化配置,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这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如安徽的西递宏村、山西的平遥古城、浙江的乌镇、桂林的西街、广东的开平碉楼群等等,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运用民资民力,拓展起来的乡村文化旅游名胜。
  因此,群文工作者不应固守在原有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方式上,而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既要主动当好县、乡镇领导的文化参谋,又要深入农村扶持引导农民,尤其要发动传统工艺、特色文化的传人自办文化,走“文经发展”路子,达到脱贫致富。对于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群文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三方面问题:第一,在保护文化遗存、维护人文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论证,绝不能破坏性开发;第二,切忌将落后迷信的东西当作文化原生态进行宣传;第三,防止借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而演变成族姓宗派的争夺。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