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生活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交通发展做了什么?能解释秦直道的作用和排布吗?

2021年10月31日 01:15:314650编辑

直道是秦帝国在长城之外沟通都城与北边郡的一大国防工程,与驰道一起成为秦帝国交通网络的重要构成,并被视作 “世界古代高速公路之首”。

秦直道是什么秦直道南起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市南的麻池古城。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创举,其规划、选线、设计和施工,都显示出空前的技术水准。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秦朝开筑的直道直通南北,规模极其宏大。秦代其他交通道路多是利用战国原有道路 ,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的,也是一条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而修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早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的北部边界就已扩展至黄河南岸,与赵国云中郡隔河相望。为了巩固边防,秦昭王曾在秦国北陲修筑长城,由临洮东北行经过上郡之北,蜿蜒于内蒙古一带。秦始皇三十二年,使蒙恬将兵 30万北击匈奴,尽取河南地,设44县,并重置九原郡。次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以南皆为秦土。此时秦国的边界早已越过了旧长城,秦又新筑了东西绵延万里的秦长城,创 造了世界奇迹。

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筑直道,使秦军可以不用迂回上郡和云中,由云阳北出直抵九原。直道与新修的长城呈丁字相交 ,加强了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

直道的工程量秦直道和长城、驰道、阿房宫以及始皇陵都是耗费民力十分惊人的浩大工程。据粗略估算 ,直道长约600公里,平均宽度约为50 米,夯土路基厚 以50 厘米计,这条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约在一千五百万方左右。这些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半圈。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可以知道,秦直道建于始皇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时直道主体工程大致完成,工期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按《史记·蒙恬列传》的说法,秦直道的建设和阿房宫一样,是一个没有最终完工的工程。不过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夏直道已经可以粗通车马的情况来看,秦直道工程始于始皇三十五年, 至秦二世三年完工,共历时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属于第一期工程 ,虽粗可使用 ,但仍然“道未就” ;后三年则为第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竣工后,直道才完全畅通。

秦直道始筑之时,将军蒙恬戍守上郡,太子扶苏为监军,第一期工程是由他们二人负责建造的。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逼扶苏和蒙恬自杀,秦二世又遣将军王离负责二期工程,三年后全线方才竣工。

直道的地理优势秦直道的南段选择建在子午岭的主脊之上,这样的选线是极有科学性的。从地形上来说,陕北和陇东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子午岭主脊海拔稍高,但地势起伏变化较小,地形亦相对平坦,宜修筑道路。如果下子午岭取道陕北的上郡 ,则要经过许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沟壑,必然会增加修筑道路的难度,也给南北交通带来困难 ,无法达到迅速调兵北上的目的,违背了将直道修筑为一条国防大道的初衷。

(秦直道)

子午岭主脊上的秦直道宽度在5米左右,二、三辆大车可并行其间。从定边到东胜的直道北段,地势较为平担,路面宽度更是达到了22米左右。秦修驰道时“厚筑其外,隐以金椎” ,道路质量非常优异。秦直道选线的科学合理、工程的艰巨、规模的宏伟、筑路技术的高超,都是同时期世界上最为领先的,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虽然秦始皇修筑直道,有为自己巡游天下的打算,但直道修筑的主要动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帝王巡游。《史记·匈奴列传》明确写道:“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所以开通直道的作用,与长城防务有关,也与伐匈奴的作战行动有关。

(秦始皇出巡)

秦始皇规划咸阳建设时,曾有“周驰为阁道 ,自(阿房)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的设想。所谓“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说明秦都咸阳有南行的重要通路,也说明当时的建筑蓝图包含有贯通南北的意识。 咸阳以南有“子午道”通往汉中巴蜀,蜀地可以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 而北,直抵长安。子午岭—直道与子午道—直河一起,在咸阳正北正南形成了纵贯千里的轴线。这也和秦始皇以甘泉宫、咸阳宫、阿房宫共同作为秦宫主体结构的构想相一致的。

直道的军事作用南北走向的秦直道,沿线至少有十个古关隘,并且有东、西古道。东通上郡、西通北地。如十个关隘之一的调令关,东沿石门川经转角,可至铜川、耀县, 沿马栏河西南行可到旬邑;西沿支当河可至彬县。又如十个关隘中的兴隆关,东可沿古道岭至黄陵县;西可沿湘乐川至湘乐,直通马莲河道。 这样的交通网络, 正应了秦朝“ 郡郡通直道, 县县送粮草” 的民谣。

秦朝的军事防御不是孤立的防御,而是通过防御网构成“ 一方有变,八方驰援” 的防御体系,以达到御敌之目的。秦直道与马莲河道、洛河道东西呼应,组成以秦直道为中轴线、马莲河道、洛河道为两翼的快捷反应的军事通道,也沿这个中轴线形成了以直道为柱、两边城镇环绕的立体军事防御网络 ,并通过其他道路与全国驰道相连,满足战争需要。

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秦始皇就开始关注北边防务,并亲自巡幸长城西端的起点。同年秦始皇开始“治驰道”。 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登山东烟台的之罘山,经琅邪、上党返回关中。在此次出巡的过程中,秦始皇便拟定了建设直道的规划。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病死于河北沙丘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和赵高密不发丧,“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秦始皇死后 ,遗体便是沿着直道返回咸阳的。时值暑季,车上的尸体散发恶臭,赵高吩咐车队加载一石鲍鱼,以掩盖气味。 赵高和李斯假借秦始皇名义,逼公子扶苏自杀,秦二世胡亥得以继位。

《史记》中也有关于直道修筑的记载,这些记载都记录了工程的艰巨。秦直道“广五十步,三 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以秦尺计算,“道广五十步”相当于近七十米。这个宽度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特级公路的规格。

汉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南侵,《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五月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 ,汉文帝发边吏骑 8 万 5 千诣高奴 ,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退去。同月,汉文帝亲自从甘泉前往高奴。汉文帝北上 ,行经的正是秦直道的部分路段。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亲率 18 万骑兵巡行北边 ,向匈奴炫耀武力。《史记》记载:“是时天子巡边 ,至朔方 ,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郭吉风告单于。诏曰 :‘南越、东瓯咸伏其辜 ,西蛮北夷颇未辑睦 ,朕将巡边垂 ,择兵振旅 ,躬秉武节 ,置十二部将军 ,亲帅师焉。’行自云阳 ,北历上郡、西河、五原 ,出长城 ,北登单于台 ,至朔方 ,临北 河。勒兵十八万骑 ,旌旗径千余里 ,威震匈奴。匈奴焉。还 ,祠黄帝于桥山 ,乃归甘 泉。”就是在这条秦直道上 ,汉武帝的铁骑呼啸驰骋而过,使得匈奴人不得不退回草原深处,至今让人思之神往。

直道的意义秦直道的许多地段现在仍然可以通行。子午岭上的秦直道,曾经是交通甘肃、宁夏的贸易通路。 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以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

自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交通道路格局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道仍在沟通陕、甘、宁诸省区的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并保留至今。

秦直道的修筑把关中地区与蒙古高原地带连接了起来,使秦王朝的政令、统一措施得以迅速地传达到阴山脚下,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也能够传播到河套之外。 历史上秦直道对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端。 昔日高筑于子午岭的秦直道已由宽路通衢化作历史的陈迹,等待着今天的人们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重新整治秦直道,开发其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商贸交通功能,无疑对促进西北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