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良桥原名南门桥,南北跨越最良江,是山区和姚江北的民众往返姚城和四明山区的交通要道。它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注目,历史上姚城的防守重点多放在这里。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义军数千人打到余姚,越师刘述古率官兵百余人,在桥的附近与方腊军队有过一场恶战,官兵获胜,后把此桥改名为“战场桥”。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桥圮,邑人史之熙等发起重建。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对该桥作过修缮。清道光年间,邑人叶樊(字季卫)主持重修,改一洞为三洞,更名为善良桥,民国五年定名为最良桥,桥长30.5m,宽3.3m,高6.9m。该桥清举人杨积芳题写桥名桥联,中孔两侧朝东联为:“汗水纳群流大江东去,石窗供远眺爽气西来”;朝西联为:“说甚战场有江山雄秀,寻来过客无樵牧宽闲”。左右次孔也有对联。此桥2002年3月因京杭运河建设,江面拓宽被拆除,拆除时石块编号,计划日后择地重建,本文所附照片是拆前所摄。民众期待不久再现最良桥的风姿。 季卫桥在余姚城北,横跨候清江,俗称五洞桥,是余姚古桥中孔数最多的陡石拱桥。该桥始建年代久远。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35年)倭冠自海路进犯姚城,为抵御敌人,余姚军民将此桥拆毁。之后因担心日寇再犯,一直未修复,仅以木便桥代替,至明万历中叶,才由众人捐献重建石洞桥。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邑人叶樊(字季卫) 亲自设计督工又一次重建,改三洞为五洞,用钱三万余缗,后人便以叶季卫文宁名桥,称季卫挢,以示纪念。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