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石家庄真的改名吗?

2021年11月10日 01:41:222940编辑

河北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科技局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陈玉建议为石家庄改名。他说,河北省会是全省6900万人的形象,它需要一个更加响亮和富有韵味的名字。他还为石家庄拟定了3个名字:西柏坡市、冀都市、北宁市。(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2008年1月25日) 三个名字各有其意,“西柏坡”无庸置疑,是想借助革命传统圣地的招牌;冀都纯粹是一种字面意思的所谓创新;而北宁是想借助北京的“首都”气脉。在近些年来各地兴起的“改名热”中,石家庄市也想不甘寂寞,来趟这一场浑水。在我看来,这样的提案、这样的建议无疑于是“挥刀自宫”。理由有三: 其一,“石家庄市”名气并不小。按照陈委员的说法,“石家庄市”这个名字,与今天的社会发展、省会地位和人民需要已不相称,需要改成一个更加响亮、能承载省会文明和人文素养且耐人寻味的名字。可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尽管“石家庄市”名称使用时间并不长,基本上与共和国的年龄相当,但它却因一场战争闻名中外,就是这场“解放石家庄”的战役,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尔后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作为火车线上的重要城市石家庄,更是名声在外。可是,我就纳闷了,怎么现在一下子在他们自己眼中,就不相称了。 其二,城市改名的成本、代价太大。在现代社会,城市名称具有惟一性的特点,频繁变更,不仅额外增加巨大的社会成本,如变更印章、各种证件等的花费,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如所有的统计数字、数据库和地图都得跟着变。同时还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写信的地址都会不适应等等。这些不仅包含经济成本,还包含社会成本,甚至还有文化的丢失。一个城市的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而改名则意味着城市的人文历史的埋没。石家庄的消失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毁灭,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 其三,城市改名很难获得成功。目前,城市改名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的改名热潮在很多地方演绎,并伸展到高校。比如周口市曾想改名为“陈州市”,驻马店市也想更名为“天中市”;而一个“夜郎”的地名,竟然还引来了湖南新晃、贵州赫章、贵州水城等地的“争夺大战”。等等。尽管众多准备改名的城市理由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刺激和向往,希望通过更改地名,提升城市知名度、改变城市命运。而且,官员们津津乐道的成功先例就是张家界市。原来的大庸市名不见经传,外人鲜知,但在1994年更名张家界市后,名声大噪,享誉海内外。官员们拿张家界市作为成功先例,无非是想证明:城市改名不仅可取可行,而且一改就灵。但是,张家界市的成功,却并非仅仅因为改名,更重要在于其旅游资源的挖掘。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城市改名一定会成功,毕竟张家界只是一个特例。其实,一场在高校中的改名运动引发的弊端和危机,应该让我们足够警醒了! 从根本上看,热衷于改名的城市和城市官员们,实际上是一种政绩的冲动与浮躁,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是“挥刀自宫”,得不偿失。石家庄已经不是河北人的石家庄,更非个别官员的石家庄,它已经是全国人民的石家庄。而“西柏坡”的伟大意义与响亮招牌,也不是想戴就戴的,它的历史沉淀和光荣传统更应该珍惜! 其实,一个城市的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有韵味,靠的是经济的繁荣,靠的是社会的和谐,靠的是民主的程度,靠的是文化的积淀,这样的效果,又岂是一个改名可以搞定!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