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的功臣之一。被封相后狐偃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
狐偃便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当时的功臣赵衰是狐偃的亲家,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就被气死了。赵衰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便决心为父报仇。
到了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狐偃的女婿就把计划说出来。
狐偃的女儿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已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就看着办吧!”
狐偃的女儿从此以后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最后她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自己丈夫的计划。母亲听后大惊,急忙派人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便闷在家中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到了六月初六,一大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他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也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
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
自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
为了永远吸取这个教训,狐偃在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后来,老百姓纷纷仿效,也都在每年六月六接回闺女,以应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
天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此日为姑姑节。
古时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是否空闲,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就要在丈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是农闲期间,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
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天贶节的重要内容。
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上饺子作为扫墓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