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河北家乡民俗

2021年11月30日 17:51:383210

扭秧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说: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清初,北京正月到处都有“秧歌小队闹春阳”,围观的人摩肩接踵,妇女们连头上的金钗都被挤掉了,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灯节,每夕各坊市都必须伴唱秧歌。《柳边纪略》中记载了当时黑龙江边缘地区的元宵节,人们组织起秧歌队,伴以锣鼓,“舞毕乃歌,歌毕乃舞”,通宵达旦。然而,嘉陵区地处浅丘,农民插秧时节的农活十分繁重,人们不可能在栽秧现场扭秧歌。所以,这种男女老少都喜爱的活动,只有在逢年过凶等喜庆的日子里,由组织起的秧歌队来进行。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人民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现在,扭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已成为节日游行的必演节目。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拉花 在众多的河北民间舞蹈中,拉花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通过舞蹈姿态的屈、仰、俯、撇,舞蹈动律的拧、晃、转、碾,舞蹈韵律的韧脆对比,是全部角色所共有的,贯串于舞蹈的全过程。 拉花舞蹈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可以概括为:脚撇碾,膝屈伸,腰拧晃,肩滚转和臂点推。“脚撇碾”是指运动过程中,当一脚在前着地时,双脚跟碾地,使脚尖向外撇开。“膝屈伸”,指的是整个舞蹈过程中,双腿要始终保持屈伸的动态,屈与伸的交替,伸是短暂的,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当双膝变换位置时,就需借助动力腿那含有颤动的用力一蹬去完成。这①至⑤均为“拉花”角色的简称,即手执道具伞、板、鞭、瓶和身背包袱者。详见下文。⑥即节目。是构成拉花动作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屈膝虽是拉花的重要动作特点,但含胸、弓背、前俯、后仰、屈肘、扣腕、肩胯互靠……等,也都是形成拉花舞姿中“屈”的形态的重要特征。“腰拧晃”是指在迈步的同时;腰部要与动力腿做反向拧动,有时还要在拧腰的同时,带动胯部晃动。还有时在动力腿吸腿,同侧的胯、肩的互靠(将胯上提,肩下沉,两者尽量往一起靠拢)身体向同侧倾斜的舞姿。肩的“滚转”与臂的“点”、“推”(详见“拨林上山”)是相互连贯的。也就是说,拉花舞蹈的臂部动作与肩部动作是统一体中的两个不同部位,肩是臂的发力点,臂在肩的带动或支配下舞动。这些在“前滚肩”、“后滚肩’’的动作(详见动作说明)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突出。把上述各部位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构成拉花舞蹈的整体动作风格。而构成拉花韵味的是脆与韧的紧密结合。“脆”与“韧”在上肢主要表现为肩部“滚转”的急起、骤停与双臂在肩的滚转停止之后,仍继续运动。在下肢则突出表现在膝部屈伸时,力度的对比,这种韵律内在的感觉是力的对抗,而外在显现却是毫无间离的和谐一致。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身体就像被一根弹性很强的橡皮绳抻着一样,力度强时伸长,力度减弱或消失又会收合。以此构成各种舞蹈动作顿而不断,行云流水般的连接。“井陉拉花走不动”便是群众对拉花韵味的生动概括。 在拉花中,气息的运用也很重要。强调在向上长身时,急吸一口气,给人以明显的提气感,下落时则慢呼出。在这里气息的功能不仅作用于生理,而且强化了舞蹈情绪、动律和韵味的个性。通过呼吸的运用,增强内在感情的表现力。利于抒发愤懑情绪,并增强艺术感染力。 拉花舞蹈的基本动律、韵律一如上述。但因角色性别、年龄的差异,男性上身动作较女性幅度大、力度强。而女性双膝屈、伸的幅度又比男性为大。尤其是“背包”,尽管所有动作皆与“鞭”、“瓶”相同。但因角色年龄大,又是舞队中的主角,故其动作幅度、力度又都比“鞭”、“瓶”夸张。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井陉南正河东村拉花风格的变化,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新时代人民的审美情趣。他们不再特别强调动作的力度和韧劲,而着重于舒展、大方、稳健、优美。三十多年来,初步形成了拉花新的风貌。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