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源自道教,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中元节快到了,各地用什么方式纪念先祖和去世的亲人?
中元节俗称“鬼节”,就是通过烧包的形式来祭奠死去的亲人,我就谈一谈我对镇雄县这边鬼节的认识。
农历的七月份也可以说是一个纪念亲人的月份,中元节按照我们这边的习俗就是,农历七月初十之前就要去集镇上买烧纸以及包皮,买回家来以后,然后就去找好笔墨,笔一定要选择毛笔,而且对于毛笔的要求也是特别高。
用过的毛笔要一直放着,等到明年中元节的时候又拿出来,而且墨水也是要自己研磨,写字还需要找家里面写字写得好的人来写;一般在包皮的右上边写上“中元”两个字,也就是暗示着中元节快要来到了,下边就是“化财之期”,“孝”,这个就是称呼,比如是父亲去世了,就写孝子,李某某,包皮后面还有两个字就是“净备”,这个就是晚辈或者平辈之间的尊称关系,伦理是不能乱的。
接下来包皮上面有“冥钱共”,看到这几个字,其实就是自己到底要写多少个包给自己的亲人,一般都是10个以上,如果家里面买的钱纸比较多的话,一般最亲的人,比如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般要50包以上,因为这种关系是最近的,把包数写完以后包皮的后面有“封奉”两个字。
第三就是包皮的就三竖,包皮上面写的是“上”,一般这一排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要求写的,这一排就不写。
第四也就是整个中元节最重要的过程,包皮上面有“故”,这个字,这个就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是自己父亲那辈人去世,上面就是要写故显考,这里有个讲究的是,男的用考,女的用妣,而且考是在包皮的右边,“妣”在包皮的左边。
比如故显妣李某某老大人正魂,男的就是故显考李公某某老大人正魂,一般“正魂”两个字根据不同的地方,有些家比较严谨的话会写上“正魂”两个字,然后包皮上面后面就有两个字“收用”,这个表示对亲人的一种告诉,就是说我写的这个包到底是写给哪位亲人的,一定要注明。
包皮的第五竖排其实也没有填,第五竖排的内容就是“早登仙界”,这个几个字,就是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去到天堂,以后能够在团圆,这里一般是不填写任何内容的。
第六竖排包皮上会写“天运”这两个字,这个就是提醒下面要填的年份,比如是辛丑年就写辛丑年,比如是什么年就写什么年,但是这里一定不能写错,一旦写错,这一包纸钱就要作废,就只能用另外一张包皮来书写,写好了某年,下面就写七月十三,包皮后面写着“日火化”,写到这里我们就不用了管了。
包皮后面写了一个字“封”,这个字一定不能覆盖,这个表示纸钱一定要封闭好,这是对祖宗或者亲人的一种尊重。
封包写好以后,就要把这些封包放在正屋的中间,然后竖起来放,名字在前面,在包的中间点上煤油灯,因为现在生活物质水平都提高了所以不用煤油灯,换用了蜡烛,点燃的蜡烛就不能让他烧完,看见没有蜡烛,马上就要重新拿一支新的蜡烛换上去。
还有烧三炷香在封包的前面,然后就下跪,磕几个头,让祖宗知道自己已经在正屋请他们来阳间取钱,每天都要去祭拜,每次都要让祖宗先吃饭,就是把做好的饭菜端在正屋,然后祭拜一下祖宗,祭拜完以后,把饭菜重新倒在锅里,重新炒。
米饭就要把它倒在电饭锅里,然后重新取米饭出来。
晚上一般祭拜亲人以后,就可以把封包拿出来烧,这些封包一定要看着他烧完,如果还有一些没有烧禁的,一定要拿去烧完,烧完以后再封包旁边撒一下酒表示对亲人的尊重。
七月半在我们镇雄县这边就是这样的一个风俗,七月半一定要在七月十三日那天晚上进行焚烧。镇雄这边的习俗不是七月十五日,而是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