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一:扫墓祭祖
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自古就有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这一习俗,后来随着习俗的不断演变,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了。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会联合所有同宗同族的人,一起到祖辈的墓碑前进行清理打扫、上香叩拜、供奉祭品等活动。
习俗二:蹴鞠
蹴鞠这种活动相传最早是由黄帝为训练士兵而发展出来的,后来随着文化的代代相传,这种活动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成为古代儿童最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
习俗三:踏青
清明,本身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日期主要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而这段时间恰好正是草长莺飞、万物生机勃勃的时节,因此在清明这一天,人们正好趁着大好春光,到郊外去欣赏户外美景,同时也正好借此放松自己祭祖时的沉闷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习俗四:放风筝
清明节放风筝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流行的习俗,因为放风筝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游戏活动,还是一种古代巫术的象征。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可以借助放风筝放走自己身上的厄运和疾病,因此他们会在放飞风筝之前,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灾难疾病,等风筝飞高时,再剪断风筝,让风筝随风而逝,这也意味着自己在风筝上写下的那些疾病灾祸也随风而消了。
习俗五:植树
清明节前后正是万物生长勃发之际,如果种植树苗成活率很高。因此人们就有了在清明植树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习俗六: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习俗七: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习俗八: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习俗九: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习俗十: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被现在的年轻人们所淡化,不再像我们的先辈那样那么看重传统节日,反而是西方的节日活动如今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因此才会出现我们传统节日的活动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的现象,而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变迁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不过,既然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就有责任有义务去重视并积极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世界文化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