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热点

六月六节的节日习俗

2022年01月08日 15:26:464510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户户都要宰牛宰猪,杀鸡包粽子祭祀祖宗。尔后,合家欢饮。隆重地欢庆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  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六月初六日,晋北地区习惯称为“虫王节”。季节上正是农作物害虫繁衍的时期。“小民以食为天,无螟塍自然康乐;百姓望天如岁,有蟊贼幸年驱除”。这个时期也是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俗语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虫害的泛滥。是日,农家要进行集会,宰牲、设供、焚香、敬纸,(虫子)(虫方)庙里祭虫王,龙王庙里祭雹神,祈求保佑庄稼丰收。正如一副联语所言:“生蝗灭迹三农泰,旱魃无闻四野安”。如今,宰牲设供已不再进行了,但民间却习惯在这一天举办开园活动。凡有菜园之处,都要邀朋饮酒。六月六,晋西北人习惯郊游,称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晒衣节”或“晒书节”。是日,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农家这一天还盛行作曲。说是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读书人这一天除晒书外,还讲究给先生送礼,或是烙饼馍、做菜盒请先生吃饭。而做先生的讲究给学生反馈一枚桃,或面桃、或鲜桃,含桃李满天下之意。佛教与道教界还把六月初六日称为“天贶节”。传说宋代此日曾有天书降临。后来,寺观望的僧道要在这一天翻晒经卷,据说可得灵气,读起来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牛羊节”,这天,东家要设宴延请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  乡宁县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灵邱县六月六日要为南岳府君庆贺圣诞。据《县志》载:“士民祭祀唯谨,四方商贾毕至,邑之人终岁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钗裙衣帕之锦,皆于此日置买。市易三日毕,居民各归农业。商贾亦行,岁以为常。”一九八四年庙会期间,赶会者达六十六万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赶庙会,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内容。赶会时或骑马、或乘车。要携带酒饭、水果、糕点、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动。到达目的地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打起地摊,撑开旱伞。因地制宜、各据地盘。然后轮流到庙会上烧香敬佛,买小吃、看杂耍,听大戏。孩子们则互相结伴嬉戏,扑蝴蝶、捉蚂蚱。姑娘们习惯采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时分,便各自生着火锅,进行野餐。饭后,爱唱者尽情地唱,喜画者随便地画,人人根据自己爱好纵情欢乐,玩个痛快。除一些戏迷要留下看夜戏,在庙会留宿外,多数人家当日赶回。六月里的庙会,从时间、规模上讲,五台山最负盛名,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举办一个月。赶会者有汉、蒙、藏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近年来每日不下万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游、物资交流、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盛会。山内村民在一个月内,全部精力为盛会服务,其收入往往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六月六这一天,亲戚朋友都过来庆祝。白天有激烈的对歌比赛,侗戏演出等。晚上芦笙队便会在鼓楼坪上登场,芦笙声音动听优美,鼓楼坪中间熊熊燃烧的篝火照射着每一位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整个寨子一片欢腾。吹完芦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后一个节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进行,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合唱一句,重复一句,然后挪动一步,边唱边舞。  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门前拦一道绳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进甲寨,姑娘们便唱拦路歌:“标致小伙哪方来?是鹰远飞或来玩?借问哥哥哪里走?未进侗寨先歌盘。”小伙子答唱:“后生有缘来做伴,双燕远飞有家还。屋檐楼下把窝做,早出晚归要团圆。”就这样,小伙子要被姑娘们盘唱许多首歌才准进寨子。到晚上吃饭,盘歌继续,每饮一杯酒就必须对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对不上,就要被罚喝酒,称为“哑杯”,后来,姑娘小伙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或、或绣花、或纳鞋垫,小伙子们则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与姑娘们低声吟唱着情歌。这种对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语的意思就是“月下对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们拿出油茶招呼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临行前,姑娘们将小伙子们送到寨门,唱着歌送小伙子远去。“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六月六节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  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云南高原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村村寨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然而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是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趋害虫。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六月初六日,晋北地区习惯称为“虫王节”。季节上正是农作物害虫繁衍的时期。“小民以食为天,无螟塍自然康乐;百姓望天如岁,有蟊贼幸年驱除”。这个时期也是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俗语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虫害的泛滥。是日,农家要进行集会,宰牲、设供、焚香、敬纸,(虫子)(虫方)庙里祭虫王,龙王庙里祭雹神,祈求保佑庄稼丰收。正如一副联语所言:“生蝗灭迹三农泰,旱魃无闻四野安”。如今,宰牲设供已不再进行了,但民间却习惯在这一天举办开园活动。凡有菜园之处,都要邀朋饮酒。六月六,晋西北人习惯郊游,称为“踏青”。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晒衣节”或“晒书节”。是日,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农家这一天还盛行作曲。说是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读书人这一天除晒书外,还讲究给先生送礼,或是烙饼馍、做菜盒请先生吃饭。而做先生的讲究给学生反馈一枚桃,或面桃、或鲜桃,含桃李满天下之意。佛教与道教界还把六月初六日称为“天贶节”。传说宋代此日曾有天书降临。后来,寺观望的僧道要在这一天翻晒经卷,据说可得灵气,读起来悟解要深。六月初六日,民间亦称“牛羊节”,这天,东家要设宴延请牧工。六月初六日,在许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庙会。乡宁县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灵邱县六月六日要为南岳府君庆贺圣诞。据《县志》载:“士民祭祀唯谨,四方商贾毕至,邑之人终岁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钗裙衣帕之锦,皆于此日置买。市易三日毕,居民各归农业。商贾亦行,岁以为常。”一九八四年庙会期间,赶会者达六十六万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赶庙会,踩青逛唱是不可缺乏的内容。赶会时或骑马、或乘车。要携带酒饭、水果、糕点、餐具,男女老少,合家出动。到达目的地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打起地摊,撑开旱伞。因地制宜、各据地盘。然后轮流到庙会上烧香敬佛,买小吃、看杂耍,听大戏。孩子们则互相结伴嬉戏,扑蝴蝶、捉蚂蚱。姑娘们习惯采集野花,摘取他椒,填充香囊。到了中午时分,便各自生着火锅,进行野餐。饭后,爱唱者尽情地唱,喜画者随便地画,人人根据自己爱好纵情欢乐,玩个痛快。除一些戏迷要留下看夜戏,在庙会留宿外,多数人家当日赶回。六月里的庙会,从时间、规模上讲,五台山最负盛名,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举办一个月。赶会者有汉、蒙、藏各族人民及国际友人,近年来每日不下万人,是融合宗教、文化、旅游、物资交流、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盛会。山内村民在一个月内,全部精力为盛会服务,其收入往往占到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男女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六月六这一天,亲戚朋友都过来庆祝。白天有激烈的对歌比赛,侗戏演出等。晚上芦笙队便会在鼓楼坪上登场,芦笙声音动听优美,鼓楼坪中间熊熊燃烧的篝火照射着每一位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侗族人民一边吹芦笙一边跳舞,整个寨子一片欢腾。吹完芦笙,就是六月六晚上最后一个节目“多耶”,即踩堂歌。多耶一般由主寨进行,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合唱一句,重复一句,然后挪动一步,边唱边舞。在贵州黔东南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这一天,甲寨的姑娘要有寨门前拦一道绳子,上面插上一些巴茅,地上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酒具。乙寨的小伙子要进甲寨,姑娘们便唱拦路歌:“标致小伙哪方来?是鹰远飞或来玩?借问哥哥哪里走?未进侗寨先歌盘。”小伙子答唱:“后生有缘来做伴,双燕远飞有家还。屋檐楼下把窝做,早出晚归要团圆。”就这样,小伙子要被姑娘们盘唱许多首歌才准进寨子。到晚上吃饭,盘歌继续,每饮一杯酒就必须对一首歌,小伙子如果对不上,就要被罚喝酒,称为“哑杯”,后来,姑娘小伙们聚在一起,姑娘们或、或绣花、或纳鞋垫,小伙子们则弹着琵琶,拉着牛腿琴,与姑娘们低声吟唱着情歌。这种对歌,就叫“行歌坐月”,侗语的意思就是“月下对歌交流感情”。等到歌唱完,天也差不多亮了,姑娘们拿出油茶招呼小伙子,大家吃完才散去。临行前,姑娘们将小伙子们送到寨门,唱着歌送小伙子远去。“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六月六节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万分危急,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古代称“回星节”,它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 :“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节庆期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但点燃火把这一点毫无例外的。节日之夜,云南高原处处火把灿烂,又如繁星降地,令人眼花缭乱;村村寨寨歌舞狂欢,热闹非凡,常常通宵达旦然而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命掌火天神去放火。天神不忍毁灭人间,于是教人们连点三夜火把,以瞒过玉帝。火把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撒尼人说,天上阿育神把五谷撒到地上,人间丰衣足食。天王对此不满,派大力神去毁坏庄稼。英雄朵阿惹与大力神摔跤而获胜,大力神撒下香炉灰,变成各种害虫,人们便点火来趋害虫。拉祜人说,世上出了专吃人眼的恶人,善人用蜂蜡裹羊角,点上火,找到恶人,并在六月二十四日制服了他。于是人们便定这一天为火把节。撒梅人说,在保卫撒梅人家园的战斗中,撒梅王被入侵部落的人杀死,点火是为了寻找他的灵魂。傈僳族的传说更有趣:诸葛亮南征到维西,帮助百姓开田种稻,派兵回四川运稻种。路上遇猛虎、瘴气,老百姓点火驱散瘴气,赶走猛虎,于六月二十四日接回运稻的士兵,后来这天就定为火把节。这种种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本身那样丰富多彩。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