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刘祜
汉安帝刘祜
安帝,名刘祜(公元94-125年4月30日)。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汉延平元年(106)八月,殇帝不幸早夭。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这一年,刘祜刚满13岁。是为东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列举十大姓杜的名人
杜姓历史名人:nbsp;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nbsp;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nbsp;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nbsp;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nbsp;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nbsp;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nbsp;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nbsp;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nbsp;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nbsp;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nbsp;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nbsp;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nbsp;12.杜苟鹤:杜牧之子.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nbsp;13.杜如晦:唐初名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nbsp;14.杜仲儒,渡琼始祖.字学道,号东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北宋熙宁元年(1068),应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后从福建到海南任澄迈县尹(县长),妻赵氏及凤鸣、凤岐二子随之渡琼,始居澄邑(今澄迈县老城镇)。nbsp;15.杜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nbsp;16.杜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nbsp;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nbsp;17.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nbsp;18.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nbsp;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nbsp;19.杜充(?-1141)nbsp;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间进士。钦宗赵桓靖康初,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时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为敌内应,尽杀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泽死,他代为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两河忠义军皆引去。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几,金兵渡江,他弃城逃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金命其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为行台右丞相。nbsp;20.杜宇:传说中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