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2021年05月14日 11:58:213180编辑

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什么只有王翦封侯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白起之死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白起在战国每一次出现,基本上都是伴随着敌方的灭国或者彻底的被击溃,白起的人生履历,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史:据研究认为整个战国时期战死的将士大概200多万,白起指挥屠杀的就有100万之多,其虽未亲自灭掉六国,但他却是彻底让六国丧失抵抗能力的秦之最利之剑,其功劳之高,不仅使战国时代的各个敌国为之胆寒,穿越2000多年的悠悠历史后,依然让人们内心震颤,试想一下,当时的秦昭襄王是否也为之忌惮?当时的权臣范睢是否嫉妒?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尤其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之时,白起的下一步战略构想是,在邯郸举国惊恐无措之际,乘胜胜利的兵锋,灭掉赵国,倘若真如其构想,从长平到邯郸无兵可守,刚刚战败又没有足够组织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赵国要么放弃邯郸立马转移,要么直接投降,如果选择转移就是溃败,顺势占领赵国大部分土地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时候赵国实在想不出抵御白起的办法,就在此时,赵国的统治者,终于被失败冲清醒起来,想起了秦国对赵国用过的离间计,离间范睢与白起的关系,并且许秦以优厚土地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此时恰逢大胜的亲昭襄王,更是深知权利斗争的险恶,倘若白起顺势灭了赵国,其功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于是命令白起撤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无败绩的白起,即使此时赢得了长平空前绝后的胜利,而被迫放下更大的荣耀,其内心也难免孤愤难平,于是回到咸阳,对亲昭襄王的战略抉择提出了十分不满的抗议,内心有怨气也难免。 然而当,秦兵撤退之后,赵国外联了六国,重新组织好阵地之后,出尔反尔,对先前承诺只字不提,反而以秦为敌,感到被愚弄的秦昭襄王大怒,决定启用白起再次攻赵,但这一次被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根本原因在于白起认为已经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赵联合六国,秦军难胜,此时白起心中虽然更看重其战无不胜的荣耀,但之前对君王的怨愤也不无原因。之后秦国攻赵大败,期间秦王反复征招白起,招到拒绝,于公元前257年,被赐死于杜邮。一代战神陨落。

李牧之冤——死于庙堂

李牧一生先是北抗击匈奴而闻名, 公元前234年,秦赵大战,赵军刚刚经历一场大败,损失十万,主将被杀,赵王急调赶回中原战场,李牧临危授命,重整赵军,组织反击,在宜安之战大破秦军,得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侵赵,李牧率军抗击,依托漳水及赵长城,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再次大败秦军。李牧在赵国庙堂依然封神,他们认为只要李牧指挥赵军战无不胜。

公元前229年,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李牧率全赵之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仍未占到丝毫便宜。双方僵持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庙堂已经坐不住啦,由于先前对李牧的期望值太高,时间一长,牢骚声不绝。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行离间计,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赵相郭开,散布流言污李牧准备背叛赵国。而后设圈套诛杀李牧,也有说是李牧自杀,具体死法已经没有意义,而后王翦...公元前222年,赵国亡。

秦之白起、赵之李牧都是一代帅才,可惜为将者手握重兵,难免不为主君猜忌,赵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反复出现数次军事政变,赵王更是忌惮手握兵权又功高盖主者,秦国适时使用离间计,纵使军事艺术已炉火纯青的李牧,死于己方政治,让我想起孙子那句“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的反面。

廉颇之愤

说道廉颇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赵王因离间计罢黜廉颇,长平大败后,赵孝成王再次启用廉颇,在邯郸之战中,廉颇率十万赵军,抵御秦军,最后大败秦军,守住了邯郸。 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愤然发兵打击赵王派来的接替者后,率部下逃亡,先在魏国大梁躲避,后流亡楚国,可以想象八十多岁的廉颇肯定曾经日日盼望着来自邯郸的召唤,这位长平之战最后的幸存者,就这样在等待中耗尽了最后的余生,没有历史记载廉颇是哪一年离世的,上天赋予了这位老者不可思议的长寿,却让其背井离乡,孤苦终老。廉颇的悲剧,与其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但领导的好恶也是主因。

王翦之幸--一个有吞并天下胸怀的上级是多么的幸运。

王翦一生平内患、扫三晋,灭楚国,说其功高盖主一点儿不为过,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军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然而在狂飙突进的急流中,王翦又勇于放低姿态取悦始皇,人生巅峰的始皇又勇于退下,终得以封侯善终。

然而为什么我会说他应该庆幸自己有个好领导?在灭楚之战发动前,秦国高层进行了一次关于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的大争论,李信为首的少壮派认为20万足够;而王翦则认为至少需要60万,嬴政开玩笑说:王将军老啦,李信果敢,于是派李信、蒙恬率军20万伐楚,王翦称病告老还乡。战争开始时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后在公元前225年被项燕大败,损失十多万,始皇闻讯后亲自跑到王翦老家,许60万兵请王翦出山。后续的事情是王翦二次伐楚,灭了楚国不详诉。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灭楚之战失败的李信,始皇并没有迁怒与他,而是给这个20多岁的年轻将领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在灭,公元前222年李信随王翦之子王贲灭燕。公元前221年,李信再次与王贲灭齐。一个好的领导,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决定导致的失败迁怒与下属,自己一个人承担,勇于认错,亲自跑到王翦老家承认错误,并且给年轻人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跟着这样的领导打江山是幸运的,当然从四大名将的遭遇看,就吞天吐地的气量而言,也只有始皇陪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所以我说王翦除了自身明哲保身的智慧外,他也是幸运的。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