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市的妇女向来十分节俭,饮食上以清淡的海味为主,辅以蔬菜、野菜、水果,从不暴食,加之科学润发美容,使其青春常驻,健康长寿。早在清代以前,她们就懂得利用蓖麻油和香草润发美容。据清《崖州志》记载:“蓖麻,茎或紫、或青,叶大。子可为油。妇人取之润发。”“香草,即兰草。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气香。妇人取其叶浸油涂发。”每当蓖麻收获季节,她们就从山坡、田野边采集来新鲜成熟变硬的蓖麻蒴果,放置在太阳底下暴晒三五天,果壳自然裂开,去掉果壳,留下种子,然后把种籽放在石臼等工具里舂碎成泥状,再放进铁锅里加火蒸制,提取蓖麻油,用以润发美容。
每天清早,梳妆头发对三亚市妇女来说必不可少的。她们先把头发梳平梳顺,然后以少量蓖麻油滴在手心,双手调剂均匀后,就向头发后反复多次涂抹,接着以梳子反复来回梳妆,最后盘结出门劳作。更多的崖州少妇则从野外采来香草,以其叶浸蓖麻油涂发,不仅增加头发的润色,更有一股泌人肺腑的清香。
三亚的苗族,古称荆蛮、苗黎。苗族的先民是明代作为士兵从广西征调而来,尔后在三亚落藉,世居深山,具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歌舞、节庆及婚丧嫁习俗。苗族传统节日有“三月三”,还颇见妙趣的“姐妹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饭后,身穿民族服装欢天喜地前往游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代名词),游方唱山歌、吹芦笙,跳芦笙舞。此时不仅本族青年可以与向倾慕的对象畅抒爱情,就是素不相识的异族青年也可以毫无拘束地攀谈对歌,族人不得加以干涉。
苗族在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缔结多数由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自由恋爱,但都要经过问卜、算命和送礼等手续。有些因家无子而招女婿接嗣,有的是男家贫穷交不起聘金而到女家做几年工。如今苗族也与汉族、黎族通婚。苗族妇女身穿无领衣,腰间绑一条绸袋,下穿短裙,头顶束发,包扎一块四方形绣着花纹图案的头由,很有特色。
苗族的旧年和汉族的春节相似,农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买年货,出嫁的女子也随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三亚市聚集着汉、黎、回、苗等多个民族。至今,很多村庄的少数民族仍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和风俗。浓郁有乡土气息,多姿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艺术,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探访。
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姻、节庆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情。早期的黎家用茅草、泥巴、竹木仿船形建造居室;物色的饮食竹筒饭、山兰糯米酒、甜糕等;服饰一般用手工编织的黎族织锦做成,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上衣和筒裙加戴贝壳、珊瑚、铜铃、珍珠等饰品;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了。黎族的大竹编帽也很有特色。黎族的传统节日为“三月三”,传统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等,富有浓郁的民族物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黎族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我国历代古籍中,对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许多不同称呼,西汉时称为“里 ”、“蛮”。隋、唐时代则称“俚”、“僚”。但这些名称大都是当时对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并不是专指黎族。"黎"这一族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文献上。
为何称为“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又有人认为“黎”是从古代的"俚"音转化而来的。黎族内部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区,有各自不同的称谓,如孝、杞、美孚、润、赛等五种称呼。但黎族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时,都普遍称为“赛”。黎族名称的演变,可能与黎族的自称“赛”在不同时代里读音发生变化有关。隋代以前可能音似“俚”,到中古时音近“黎”。“俚”之所以讹为 “黎”,是古时人们根据当时黎族自称的实际读音而对“俚”字的改正,由此“俚”和“黎”都是黎族自称的音译。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一些。黎族历来都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黎族与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语言的壮、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古代“百越”族发展而来的,特别是与“百越”的一支“骆越”有较密切的关系。
各地的风土人情
上一篇: 各国的风土人情有那些?
下一篇: 石家庄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啊?
- 发表评论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