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陵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是华夏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地。仓颉陵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原来陵前有翁仲、石狮,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陵与仓颉庙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记载。虽然是后人构筑的纪念物和纪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详,据库存内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建国后保存的库存系明清两代重建,占地七十多亩,座殿内有寇准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夭圣人家”楹联。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像。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幸存石刻近三十件为复原时的依据。 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汉朝以来,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胜地,受百王景仰、万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仓颉创造了中华汉字,被尊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仓颉陵高大雄伟建造科学,陵周是仰韶、龙山乃止商周的古文化遗址,是中华五千年之根基。
陵侧有始建于东汉的仓颉庙,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南乐县委及县政府致力保证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恢复仓颉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以及陵门、藏甲楼等建筑。仓颉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得当,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冀鲁豫交界处重要旅游胜地。
“第二届中国仓颉文化节”将于11月13日举行,届时,将有800余名民间文艺演员在仓颉陵广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演出。
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