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早在好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讨论了,所谓的资源用尽,没有价值等说法,很多人都认为石家庄市会抛弃矿区这块儿曾经的沃土,但几年过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动静。
因为很多人的这种说法导致有些人认为以后会合并,但看看最近几年石家庄市的行动,很多重工业厂子搬迁到矿区,而且矿区政府也大力接受各类重工业厂区,说明石市并没有放弃这里。
可能将来石家庄会把矿区更多的定位成重工业园区,井陉县依旧是井陉县,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合并。
再加之如果合并后之后的各种等级划分,行政管理人员的安置,以及各种单位名称的更改和很多想象不到的麻烦事很多,所以合并的无形成本很大。
如果真要合并,我觉得应该会在整个石家庄地区进行重新划分,而这个是很遥远的时候。
石家庄井陉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首先井陉是一个旅游的地方:
苍岩山为AAAA级景点
苍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东南30公里,距石家庄市70公里,海拔1000余米,为太行山支脉,景区面积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苍岩山周围皆为荒山秃岭,唯独此山林木苍翠,古树葱笼,故名“苍岩”。古诗称其为“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苍岩山上断崖绝壁,古木参天,层峦叠翠。山上飞瀑高悬,山下清泉流畅,其中以“碧涧灵檀”、“阴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苍岩十六景”最为著名。这里气候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和避暑胜地。
苍岩山古建筑甚多,主要的有福庆寺、书院、万仙堂、公主祠、桥楼殿、玉皇顶、峰回轩、藏经楼等。在对峙的断崖之间飞架着一座长15米、宽9米的单孔石拱桥,桥楼殿就坐落在这临深约70米的桥上。此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从桥楼殿再向北行,就是福庆寺。相传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曾在福庆寺削发为尼,居住在南阳公主祠。
于家石头村为AAA级景点
于家石头村,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
于家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城微水镇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这个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当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走进这个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站在这石头街上,环顾四周,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随便推开一扇石门,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
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还有古色古香的四合楼院,沿白色石阶登上石楼,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的石房石屋,门与门相对,户与户相连。据介绍,这里房屋建筑规范明确,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为胡同。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街巷串连的石头房屋4000多间。
这是一片石头的天地,这是一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困乏,其族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炊饮餐具全部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
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告别砖瓦平房而乔迁高楼大厦,高档装潢把居室妆点得如宫殿一般,这虽然是历史的变迁,文明进步的象征,但看一看石头村,它会不由地给人一种精神的昭示:那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开拓生活的精神与韧力,无论在怎样的优越中都不能遗失掉……
仙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为国家AA级旅游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是以山峰、森
林、溶洞、峡谷、古迹为主,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风景区,主要有原始森林景区,仙台峰景区,护国院等三大景区,共96处景点。
仙台山山势逶迤,峰峦耸秀,沟壑纵横,悬崖峭立,奇龛怪石,古柏横生,主峰海拔1200米,其势俨如一尊大佛,故名仙台山。
仙台山南松北柏,四季常青。阳春三月,桃花烂漫,百花争艳;酷暑盛夏,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后似秋,晚如初冬,消夏避暑,气候宜人;金秋十月,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享有中国最大的红叶区美称。
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中山、东汉、北齐、明代四代长城。护国院建于公元874年,神秘的传说,证明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到仙台山可阅历史千年,知天文地理,观生态美景,赏万山红遍。
仙台山为AAA级景点仙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井陉还有诸多的古村落
梁家村
梁家村隶属于井陉县天长镇,位于镇政府西南五公里的山坳里,村庄四周被深沟寨垴所包围,一条乡级公路将村庄与外界相连。走进村庄,豁然开朗,眼前的梁家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颇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坐落在冀晋交界的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梁家村,有着600余年的建村历史,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梁家村不大,据井陉县志记载,梁家村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从山上看梁家村最大的四合院,以前都是大户人家。 根据存放在梁家祠堂的家谱记载,元末明初,梁家村的始祖梁士忠等人从山西平定娘子关城西迁徙到此,居山观地形,触景生情,“上到庙岩岭,看见红土湾,很好一穴地,就是无人烟”。村子所处的这片土地,土壤多为红色,因此这一片区域也叫做红土湾。
在梁家村,还有一处奇观,那就是被梁家村村民视为村标的“二龙戏珠”古黄连树。这棵黄连树在梁家先祖到来之前便已存在,伴随着小山村600多年,因此,这棵古树在村民们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这棵树大约15米高,周长有3.8米,“到了夏天,它的树冠能有20多米,十分壮观。”因为一年四季的变化十分迷人,有人作诗称赞这棵古树:“春絮夏绿秋叶黄,霜降之后穿红装,冬季挺拔傲风雪,历年三月才换装。” 村里古老的大门,还留着“文革”的遗存。 毛主席语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走进这座古朴的村落,石屋石路、古楼古树、石碾古井,仿佛把人带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旧时光。 村后山上的高音喇叭,村子每当有什么活动或重大信息,都是靠它来传播。 小龙窝村 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井陉天长镇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且整体保存较好,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小龙窝村的牌坊。 走进村委会。 与村支书合影。右起第5人为小龙窝村樊海忠书记。 在村委会的小礼堂里。 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据传始建于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炀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曾在龙窝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终因当地鸡鸣犬吠不宁而离去。二皇姑到雪花山,三皇姑居苍岩山修成正果。“这个故事说明1400年前我们小龙窝村就存在了。” 小龙窝村一角。 小龙窝村古老的历史遗存,在村内莫过于古树、古碑、古文物和古建筑了。 虽因战乱及历史原因,这些古迹有的已被毁坏,但仍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迹:20余株千年古柏已经绝迹,五棵唐槐还有两株幸存;几百年前的古碑,部分摩崖石刻的拓片,古老的石臼、石碾、石磨、碌碡…… 村边的二月兰。梁家祠堂。三官庙。 龙窝寺与龙窝寺石窟。 出小龙窝村沿307国道西行不远的村边,国道北侧东北面高高的石壁上,一片摩崖石刻映入眼帘:清晰的人字屋顶痕迹下,大小不一的若干个石龛错落地分布在石壁上,石龛里雕着佛像,石壁上还凿有许多方形的小洞……龙窝寺石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龙窝寺旧有寺院,但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只在清雍正《井陉县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龙窝,在县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楼台,颇为可观”。摩崖石刻分布于龙窝寺西面与东北山崖上,分为石雕佛像与石刻题记两部分。佛像部分位于石崖石壁中部,均以高浮雕形式雕于崖上长方形弧顶石龛中,大小共47 尊。 当年的龙窝寺规模较大,寺前西南、东北两端各建有楼阁,阁下即为燕晋往来大道。龙窝寺则建于两阁间古道西临石崖处,旧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成为昔日邑中名胜之一。后因修建公路及拓宽,寺院被拆毁无存,唯余崖壁上大小不一的摩崖石刻。至于吃的更是数不胜数
年糕
年糕是咱们井陉的特色食品。逢年过节、结婚办喜事,每家每户都做年糕的传统习俗。年糕是由黍米、玉米按比例搀合,石碾推成面粉,加红枣,用锅蒸熟,出锅切块即可食用。
扁食
井陉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的制作是用大缸做炉子,将烧饼生坯贴在缸壁上烧烤而成,故名。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烧出的烧饼不糊、面光,吃起来香、酥、脆。这种烧饼的制法在火候上极讲究,因缸里呈凹形,凉或热烧饼都要滑下来。成品井陉缸炉烧饼色泽浅黄,外皮酥脆,内瓤层次分明,筋道利口。
酸菜
井陉酸菜又叫芥菜,既普通又传统,却饶有特色,极具乡村美味。腌酸菜是家乡人每年秋末冬初必操的功课。首先要选个大、心实的茴子白或者芥菜或萝卜叶子等,摘尽老叶洗净,在开水锅里烫一下晾凉,再一层层码放在大缸里,每一层都要均匀地洒上盐,用石头压实发酵。小时候看老人们腌酸菜有一块河沙石,压在菜上,几天之后,菜变黄发酸就能吃了。
抿抿须(圪饾)
井陉民间的一种普遍面食。有玉米面圪饾,白面圪饾,黑面(荞麦面)圪饾,豆面圪饾等。随着人们对身体保健的需要,豆面抿圪饾成为最时尚的面食之一,在大大小小的饭店中演变为一种风味小吃。抿圪饾需要特有的工具—圪饾槽,一般架设在锅沿上使用。
豆面抿圪饾的和面方法看似简单,却与气候、水温、软硬诸因素有极大关系,要做好并非易事。正宗的豆面抿圪饾是细而长,两头尖,观之亮,食之绵。上好的浇头也特别重要,一般有猪肉炸酱、西红柿炸酱、家常臊子(以猪肉、粉条、海带、土豆片、红罗卜片为主料),最可口的要属酸菜臊子(卤),如配以新鲜豆腐丝,色泽深浅相间,色香味俱佳。
炸"云头儿"
云头儿:和两块面,一块普通白面,一块加红糖或甜面酱和成红色,两块分别擀成薄饼,叠在一起卷起来,再切片,断面红白相间的小块,入油锅炸。云头儿在小作、南陉、孙庄一带过事儿时广泛食用。
类似的还有面筋、假肉。用面粉加入绿豆芽、葱花、盐等,和面上笼蒸熟。熟后豆芽收缩,面体暄软,切大块油炸,过事儿时当主食,咸香诱人。它和云头儿一样都是大锅菜里肉的替代品。
大锅菜
这个小编也不多介绍了,只提醒一定要吃放云头儿、面筋和割髭岭粉条的大锅菜。
包皮面
包皮面:白面和山药面分别和成面团,山药面要少放一点点碱面,并分成小拳头大小的小面团,白面团小一点,然后把白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能包住山药面小面团的面皮,再用擀好的白面皮包住山药面团,然后用擀面杖擀开,用刀切成面条,这就做成了包皮山药面条。
咸食
咸食的制作比较简便,将面粉加冷水、放盐,再加入一些时令蔬菜搅拌起来,用饼铛让咸食既要熟透又不至于发糊。摊咸食的配菜品种很多,常见有花椒叶、萝卜、南瓜、西葫芦、韭菜等。
咸饭
用瓜、薯、米、豆面条、豆角等加盐煮成的饭
苦累(挠挠)
“苦累”。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蒸,将玉米面、菜叶子加少量的水搅拌蒸熟,成品干散。一种是煮,水开后放菜叶、盐、玉米面,煮成近于固体的稠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叫“挠挠”,比苦累口感软嫩些。两种吃的时候均蘸醋蒜或辣椒。初春用榆钱或洋槐花做的苦累味道最好。
井陉煎饼
精选:小麦、玉米、绿豆、黄豆、小米等原料,按比例配好,先粉碎成绿豆大小的颗粒,再加水泡涨,然后上石磨磨浆。磨好加入花椒粉、大料粉、盐,就可以摊了。如果是自家吃摊的少,一般在地上放三块砖,支住有三个脚的鏊子,底下烧软柴。软柴指茅草、麦秸、树皮一类,因硬柴(木头)火力太大,不适合,软柴火力有限,扔一把软柴刚好摊一个。摊的工具不同于现在煎饼果子摊上常见的刮板,而是用“抹拉”(当地土话),即取高粱秸上又直又光的一段,俗称“圪档尖儿”,截成十几公分长,将一根Y型的荆条插进高粱秸中,手执荆条来摊。因高粱秸是圆的,摊煎饼时不容易刮破。井陉煎饼讲究越薄越好,刮的时候能透出下边鏊子的黑色,取下来薄如纸,晾干了吃着脆,摞起来吃着软,放一放吃着筋。会吃的人,要求煎饼必须有豆味儿,否则不认账。
糜饭
其做法是:提前将选好的眉豆、小豆、豇豆等掺和定量的碱面,用砂锅或铁锅先煮至半熟,浸泡数小时,煮饭时再将其煮沸,一次性配好水量,这样出来的味道正宗。选上好小米、倭瓜、土豆(红薯更佳)掺入沸汤,蒙盖武火煮之,待小米七成熟时,文火焖之即成。
还可以配有红枣、莲子、花生米及红糖等辅料。红稠饭是甜淡食品,需配炒土豆丝、炒土豆片或酸菜、白菜、芹菜等伴食。此饭具备色艳味香可口保健的特点,刚出锅时,色泽深红,晶莹光亮,犹如朱砂。随色泽飘出恬淡的米香和豆香,直沁心脾,引人食欲,乘热食用,满口生香。
核桃
核桃是井陉县的主要特产之一,产量很高。井陉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
核桃园拖刀面
核桃园的拖刀面,因工具独特,技法独特,面好吃,现已列入市级非遗。这种刀,长约60公分,由刀槽和刀片组成,刀槽的一头是刀把,另一头弯下来,在底端铸成一个圆形平托。因大刀太沉,拿不起来,切面时需握住刀把,来回拖动,故名拖刀面。拖动过程中,那圆形平托始终不离案板,自然而然起到平衡的作用.切出来的面粗细均匀,如机器切出来一般。
作为一个崭新开放的井陉,一年四季都在邀请着各地宾朋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