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石家庄历史

水乡古镇的发展历史如何?

2021年06月22日 08:45:522830编辑

秦汉时,新市为乌程县辖地;晋、南北朝时为东迁县南疆;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三月始称镇。其前身为陆市,古称仙潭,晋永嘉二年(308)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陆市淹没,居人东徙,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名新市,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新市周边物产丰富,水路运输便利,商业发展较早,远在北宋已是毗邻三县四乡的商品集散地。至明,居民日益增多,商业日趋繁荣。与此同时,全镇“妇女皆务织”,手工业发达。据清康熙《德清县志》载:“街自衢之整,人物屋居之繁,琳宫梵宇之壮,茧丝粟米货物之盛,视塘栖较胜”。至民国,抗战爆发之初,沪、杭、嘉、湖等地市民来新市避难,经商者大增,时有工商企业550家,职工3128人。市场之繁荣,为当时杭嘉湖一带所罕见,人称“小上海”。

大昌古镇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景点简介
大昌古镇在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腹地深处,素有袖珍古城之称,是三峡地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它始建于晋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虽经数度战火,但却奇迹般的保留着原有的风貌。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因是军事要冲并兼有航运之利,于晋太康元年(280年)设泰昌县而建城,以后作为县治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作为宁河沿岸第一大镇,它曾是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的集散地。
大宁河是大昌古镇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古镇的南门外有通往河边的几十级石板台阶,已被磨得十分光亮,青石砖砌成的拱门上,生长着一棵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根茎扎在拱门的石缝中,沿石上行伸展,生得枝繁叶茂,宛如一个门神护卫着城门。
  石阶两旁的一对已经残损的石狮子把守着镇门,显出些许落寞和苍凉,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提醒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
拾阶进入古镇,两排临街老房飞檐翘壁,张扬着昔日的繁华景象,中间是狭长的青石古道。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是全国已知城镇中最小的袖珍城。
  镇里有三十七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显现着一种朴实的华美。沿街建筑多为合院式,临街部分多为两层,下作铺面,后带天井,呈现明清建筑特色。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
  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可以从后门出。据温家大院第十代孙温光林介绍,当年他的祖先曾是清朝的巡抚,是他活着时开始修建温家大院。
  其实,温家大院只是大昌这座千年古镇的一个缩影。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后人是在进行不断地考古发现中,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逐步摸清大昌历史的。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到2009年三峡水库建成,大昌古镇将被淹没水下。在此之前,它将成为一个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被整体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石狮子的守望。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