洨河入沣口。
早在3000年以前,滈河流域就聚居有人类,而且自此以后,一直有人类定居。
考古人员在滈河东岸长安区王曲街道北堡寨、南堡寨、藏驾庄等村,发现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周代文化的遗迹,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发掘出大量陶片和20件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灰坑。
长安区王曲街道鱼包头村70岁恒安余站在他们村边的滈河小桥上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滈河两岸,到处都是河漫滩,水包围着地,除少数地块,大部分田地一年种两料庄稼,一料麦子,一料水稻。这里是旱涝保收的米粮川。产的大米叫水晶米,吃着香得太太。这儿不仅产水稻、小麦,还产荸荠、莲菜等,甚至有一般人认为南方才产的菱角。这一带产的荸荠过去在省城西安很有名;产的莲藕是7孔的,肉厚,特别嫩,质量好得很。这一带的人寿命也长,一般都上了八九十岁,有的接近百岁。
关于滈河水之好,滈河流域有个传说:有年秦始皇母亲患病,久治不愈。一日秦始皇来到滈河东岸今长安区五台街道甘村打猎,听村民说,当地滈河小支流康峪沟非常神奇,虽然不长,但常年有水,未曾干涸,饮此沟水可治百病,秦始皇便将此水带回咸阳宫,其母亲喝后,很快痊愈。秦始皇下诏在附近建了甘露寺,至今,甘村还有一座名曰甘露寺的小庙。
“浸彼稻田” 滈河自古就被用来灌溉农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此为《诗经·白华》中的诗句。滮池,位于镐京遗址北,今长安区王寺街道黄堆潭村,其形成的溪流为镐河古道下流的支流,此诗句反映滈河当年用来浇灌稻田。
为什么古人要让滈河与潏河合并为洨河,改道向西南流?有学者认为,在沣河与古滈河之间,没有大的沟壑,地形相对平坦,雨季南山汇水漫流,形成水涝;旱季,农田又没有河水可浇灌。洨河不仅可拦截南山雨季来水,还可在旱季用滈河等水源浇灌细柳原南部大片农田。
历史上围绕滈河修建了众多引水设施。清朝时期,修建金家堰,今称磨堰渠,从滈河上游石砭峪河引水,浇灌长安区子午街道曹村、水寨等村500亩土地。金家渠北边500米左右,还有一条渠,叫校尉渠,可灌溉980亩农田。
恒安余说,在石砭峪水库给西安城区供水以前,滈河两岸农田浇灌很方便,上游修条小渠就可以了。他们村过去截水的堰口就在高家湾村。
由于滈河水丰沛,两岸地下水很浅,过去许多地方地下1米深就见到水,农夫浇地时,挖个坑,用柳条编的“水壳篓”舀水浇地。长安区兴隆街道南雷村赵康记告诉记者,他们村一带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浇地。
1958年,王曲街道马厂村南建起了长安区第一座蓄水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马厂水库,设计库容为260万立方米,当时灌溉王曲、郭杜等街道1万亩农田,其水源即为石砭峪河。
上世纪70年代,在石砭峪口修建了石砭峪水库,当时设计库容为281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19.7万亩。
兴隆街道西亁河村70岁杜慎告诉记者,过去洨河上有一溜水库,西万路桥东就有座水库。
据传,由于滈河流域农田灌溉便利,旱涝保收,隋唐之际,皇家在滈河南岸今长安区黄良街道黄良村建了粮仓,因此当时称此地为皇粮村,后写为黄良村。
周秦汉隋都城离不开的河 滈河,不仅仅滋润农村,而且为都城提供水源。
周武王即位后,通过卜筮选址,在丰京东的滈河畔建起了镐京。《诗经·文王有声》记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滈河亦称“镐水”。有学者认为,镐京就是因“镐水”而得名。镐京里还有储水的镐池。周武王还被称作“镐池君”。宋朝所纂《长安志》云:镐池周长二十一里。
秦始皇也相中了滈河,将阿房宫建在滈河边。《水经注》记载:滈河“经磁石门西”。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等,“磁石门”即阿房宫北门,垒有磁石,目的是吸住带铁甲者,以防有人刺杀秦王。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阿房宫赋》有“二川溶溶,流入秦墙”语,有学者认为此“二川”指滈水和潏水。
汉武帝时期,在滈河古道下游东岸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
隋文帝则在香积寺南以滈河为源流之一的洨河上开永安渠,直接引水进京都大兴城西,然后北出进入禁苑。
如今,滈河依然是西安城区重要的水源地。1990年之后石砭峪水库每年向西安城区供水3000万立方米,相当270座今日兴庆湖的蓄水量。不仅如此,在特殊情况下,石砭峪每天为西安供水40万立方米。
汉长安城的总蓄水库 滈河上一项重大古代水利工程就是昆明池建设。
根据《汉书》《三辅黄图》等记载和一些学者的考察,张骞通西域时,得知西南时称身毒国的今印度一带通商潜力大,汉武帝听后便决定打通到身毒国的道路。然而,汉朝使节受到越雟、昆明国等阻挡。当地有滇池,他们声称已做好了与汉朝进行水战的准备。汉武帝便下旨在镐京南修了“周回四十里”、占地“三百二十顷”的昆明池,练习水战。“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菸葆麾盖,照烛厓涘。”
昆明池位于滈河故道上,所在位置,原来地势就比较低,有一小池。当时昆明池水源来自洨河。
这项水利工程设计得非常科学,在洨河东头用石头砌了道滚水坝石闼堰,平时洨河水受到石闼堰的拦截,北流进入昆明池,一旦雨季洨河水量过多,多余的水就会翻过石闼堰,沿洨河排入沣河。
花这么大代价修的昆明池不仅仅为水战。经过文景之治,西汉进入盛世,长安城人口增加,用水量很大,昆明池同时是为汉长安城建的总蓄水库。
西北大学历史地理教授李健超告诉记者,昆明池比汉长安城高10米左右,便于为汉长安城供水。
古昆明池入水口处两侧大堤因用石头衬砌,人称石匣。今此处有长安区细柳街道石匣口村。
景色如画的古“御宿川” 滈河算得上“资深美女”,自古景色秀丽,秦、汉、唐时期都位于上林苑之中。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等史料,神禾原以南、秦岭以北的滈河川道,由于汉武帝在其中建离宫别馆、打猎,故称御宿川。
站在神禾原上展望御宿川,远有水墨秦岭起伏,近有碧绿滈水蜿蜒,中有绿浪簇涌农田铺陈。抗战期间,国民党第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在滈河北神禾原畔为蒋介石建西北行宫常宁宫。新中国成立后,作家柳青、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马健翎等都曾长期在滈河畔居住、创作。
据恒安余回忆,在河道改直前,滈河自然流淌,弯曲得像条龙,景色非常美。马健翎就住在他们村半原上的窑洞里。马健翎经常坐在原崖边面对滈河思考。柳青则住在西边罗家湾村窑洞里。
高家湾村81岁高春运曾见蒋介石从他们高家湾北边、常宁宫南边的坡道下来。
由于滈河流域景色优美,古代许多寺庙建于这里。传说唐玄宗李世民出生地的天子峪内有创建于隋代的至相寺,峪外有建于西晋的百塔寺。百塔寺还存留一棵树龄约1700年、高达28米左右,围长15米的古银杏树,号称中国第二银杏树。相传唐僧取经曾在此拴过马。长安区黄良街道西湖村有创建于隋的温国寺。温国寺有一株传说树龄1000多年、高近30米,人称“风水神柏”的白皮松。另外还有位于长安区滦镇街道黄峪寺村、建于隋代的翠微寺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居住在滈河旁时留下的诗句。
两项重大文化成果诞生地 在滈河流域,曾产生了两项对中华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果。
周武王平定天下后,为将来如何保住江山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周武王四弟周公姬旦,在滈河畔的镐京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治理天下,必须有明确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方能避免矛盾冲突,于是制定出以敬德、保民、康民、裕民等为内涵的一整套调整宗法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周礼。周礼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春秋诸子百家正是在汲取周礼精华的基础上“百家争鸣”。周公甚至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传说原作者为周公的《周礼》一书中,记载了周朝种植水稻时有关储水、灌溉等的方法:“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
在滈河诞生的另一项重大文化成果,是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西周设有采诗官员,专门到民间收集民歌,在镐京整理、加工后演唱给周王。周宣王时期的文武双全大臣尹吉甫就负责采集、整理这些民歌,其中有些篇章还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六月》一诗就记载了尹吉甫伐猃狁的故事。有的诗歌甚至是尹吉甫本人所作,因此尹吉甫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滈河当然就是《诗经》的故里。春秋时期还流传的《诗经》有3000多首,后经过孔子删定,留下305首。
对水源地保护力度越来越大 有群众反映,石砭峪水库初期给西安城区供水后,滈河上游河道干涸了,近年为了滈河生态,石砭峪水库日常给河道少量放一些水,加上沿途其他水的加入,现滈河常年有水。
记者沿滈河河道采访看到,由于滈河一些地段正在拆迁改造,无法和浐河、灞河相比,但已经完成改造和尚未动工改造地段,各有其迷人之处,未改造的地段,古朴自然,似水墨画,而已经完成改造的,则整洁、鲜艳,如工笔画。
记者看到,滈河各支流秦岭峪口有人把守检查、登记,可见,对水源地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西安人的用水质量也必然越来越高、越来越令市民放心。
【源远流长】
提到八水绕长安,其他三个方向的河流,一般人相对熟悉,可是南边有什么河?有人会问,南边秦岭峪道基本都是南北向的,淌下来的河流怎么绕长安?
长安城南的滈河,走向很不一般,不仅中流东西向流,而且是从东向西流。
源出终南山峰 滈河很有特色,其主流为石砭峪河,源头在海拔2600米的终南山。此处所谓终南山,不是广义的泛指秦岭山脉的终南山,而是秦岭山脉中一座山峰、狭义的终南山,位于长安区五台街道罗汉坪村耍钱场。滈河起步先向南走,才转向北,绕了一个大弯,方走出峪口,峪内行程达25公里之多,足迹像一个口向东的金钩,峪口处的水库像钩把。
出了石砭峪,滈河先向东北流,到了长安区王曲街道王曲村,逐渐转向西,又走出一个弧形。抵达香积寺时,峪外长度达到16.3公里。在此途中,汇入了天子峪、抱龙峪、子午峪等河水,年均径流量达0.95亿立方米。
按照故道,滈河过了香积寺南侧,改向西北流,经赤栏桥、南雷、西亁河等村,直至细柳街道北三角村,绕过了细柳原较高处,然后向北过长安区斗门街道昆明池,继续向北进入渭河。当地群众反映,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北三角村以上的滈河故道还有流水。
由于秦汉时期修了洨河,滈河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然后携手向西南流过十多公里,进入沣河。洨河途中收容了金沙河等。
俗称“湘子河” 滈河,古人也有写作镐水、鄗水。“滈”、“镐”、“鄗”三字虽然均由“高”字组成,但皆与“高”读音不同,且全念为hào(浩)。根据《词源》《辞海》等,滈、鄗均古通“镐”。滈、镐又义同“皓”,白貌、光明。滈滈,意水泛白光貌。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翯乎滈滈”之语。
据此可推知,滈河大意为流水清白之河。
在民间,人们又称滈河为“湘子河”。传说,很早以前的一年,终南山下大旱,眼看庄稼要枯死,韩湘子前往终南山修行,经过此地,见此情景,横箫而吹,随着悠长的呜咽声,干涸的大地上出现一条弯曲的河流,清水汩汩。人们急忙引水入田灌溉,解救了庄稼。因为有了这条河,从此这里再没有遭受旱灾,因此民间俗称这条河为“湘子河”。
根据地质科技人员勘测、研究,神禾原西侧,从王曲到香积寺,直至郭杜镇附近,有一条断层。滈河在出石砭峪后至香积寺之前,正是利用这条断层作为自己的通道,其出现时间也有百万年之久。
“北筑万里长城,南修十里洨河” 滈河是长安八水中人工改道变化最大的河流之一。
洨河具体修建时间,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担心滈河和潏河发洪水淹毁阿房宫,下令修建了洨河。洨河流域也流传有“北筑万里长城,南修十里洨河”的传说:秦始皇时期筑长城造成大量民夫死亡。朝廷里一长安籍大臣为了让长安百姓躲过这一苦役,以避免潏河、滈河冲毁阿房宫为由,向秦始皇建议抽调长安百姓修建洨河。秦始皇不知是计,欣然同意。开工后,这里的监工按照长安籍大臣的意思,发现哪位民夫干得快就训斥,直到长城工程停止,长安籍大臣才让洨河工程很快结束。这时长安百姓方明白了这位长安籍大臣的意图。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汉武帝时,为给昆明池汇集更多的南山下来的水,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两河淹了长安城,而修建的洨河。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里“洨”只有xiáo(淆)一个读音,但当地群众把“洨”读为jiāo(交)。
【流光溢彩】
长安八水中,七条河的河水来自终南山脉,其中六条水源纯粹来自终南山脉。滈河水源不仅完全来自汉唐长安城正南的终南山脉,而且正源石砭峪河来自狭义终南山的山峰。
终南山的水非常迷人,唐代诗人进行了如诗如画的描绘。
“高泉落水中” “窗下泉流竹外云”。唐德宗时期的诗人韩翃在题为《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诗中,反映终南山里的泉水非常多,随处可见泉水。实际上滈河源头石砭峪耍钱场就有一山泉。
与韩翃同代诗人、唐代“大历十才子”卢纶在《过终南柳处士》一诗中描绘了山泉的特点:“绿泉多草气,青壁少花林。”
“野果垂桥上,高泉落水中。”唐著名诗人岑参呈现了一幅上下结合、动静相伴的全景式山泉景色。
“玉嶂掩飞流” “琼峰埋积翠,玉嶂掩飞流。”从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此诗句可以想见苍翠终南山中美丽的瀑布景观。
“树色参差隐翠微,泉流百尺向空飞。”曾任宰相的文学家苏颋生动描绘了由山泉而成的瀑布水沫腾空而起的壮观景象。
人称“诗奴”的贾岛在《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中描写了冬季终南瀑布景色:“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
“潭静鱼惊水” 终南山里的水潭亦非常美丽。
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许浑,因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他的《贻终南山隐者》诗也没有离开水:“潭冷薜萝晚,山香松桂秋。”
田园山水派诗人代表之一储光羲于诗《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中描写道:“春风摇杂树”,“坚冰生绿潭”。
“潭静鱼惊水,天晴鹤唳风。”为南宋江湖派诗人所师法的著名诗人姚合在《赠终南山傅山人》诗中让读者看到潭水静中有生机的鲜活美景。
“水穿诸苑过” “步步景通真,门前众水分。”唐末著名诗人、号“芳林十哲”的郑谷在《终南白鹤观》一诗中展现了终南山河流众多、交织如网的景色。
姚合游终南山时,有类似的所见:“天外浮烟远,山根野水交。”
唐开元初诗人王湾登终南山时看到:“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岑参在《终南东谿中作》做了精细的描述:“谿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写下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唐末诗人王贞白在《终南山》中有诗句:“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
好游山玩水的李白曾经在终南山“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昨日梦清溪” 凡是去过终南山的,莫不留恋。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离开终南山时感叹:“白水到初阔,青山辞尚近。”,“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
有“诗囚”之称的孟郊在《终南山下作》中道:“见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家家梯碧峰,门门锁青烟。”
唐天宝末年岑参随军到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的焉耆都护府戍边,回眸终南山,不由感慨:“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记者 金石 2019年4月26日《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