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什么意思?

2021年10月15日 04:03:463470编辑

专业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个门派。

小孩咿呀学语时背唐诗叫诗词派,学古筝的叫高山流水派,写毛笔字的叫书法派,学国画的叫山水派,穿汉服的叫古装派,背弟子规的叫孝悌派,研究河图洛书易经的叫玄妙派,解读《论语》的有于丹派,研究黄老之学叫无为派,盘石头木头的叫文玩派,鼓捣沉香茶艺的叫士大夫派,青灯下读《春秋》的叫帝王将相派,《大西厢》、《回杯记》是才子佳人派,《鬼谷子》、《孙子兵法》是职场计谋派,宫斗剧的是心机派。

以上都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部分,或与传统文化有关,接受其专业训练有助于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但还构不成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专业化训练,而是从小到大家庭、学校、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比如许多年前很多家庭供家谱的祭祀活动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现在的民俗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历史等中小学的课程里。

在民间层面以何种可接受的方式振兴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有时,也称为“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闪烁着朴素的哲理光辉,它的巨大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到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多彩。

在民间层面,要深入民间,扎根生活,薪火相传,才能振兴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恰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尽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中,仍能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这并不是个例,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责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 化土壤”被蚕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意味着整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实施民间典籍搜集、抢救濒危民间文艺、民间历史文化纪录创作等工程须深入民间生活;振兴传统民间技艺,做好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需行走在民间。在此过程中,还应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汲取优秀民间文化的精髓精华。而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总而言之,民间文化薪火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而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还需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推动民间文艺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把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风范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传承民间文化就是延续我们的血脉,坚守民间文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振兴民间文化,关系中华文化根脉,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