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四处可以见到一个个印章式的建筑。很多建筑单体都想宣称自己的独立性,这种表现欲使这些建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感,也让他们之间由于缺乏关联而显得突兀。
●城市规划过于功能主义,许多只包含居住功能的大社区,以及大片只容纳写字楼的区域,都不是正常的城市细胞,而变成了城市肿瘤,使人们的出行变成一场灾难。
●忽略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细节,让城市生活粗糙乏味,作为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场所,公共空间更直观更细腻地向人们传递着城市生活感受。
一位规划师、一位建筑师讲出了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感受,作为城市与建筑的缔造者,他们在对于自身职责的自省中,道出了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现象,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可能实现的理想城市面貌。
建筑与城市缺乏有机连接
●粗线条的城市规划让大片的单一功能区成为城市肿瘤
“我喜欢北京人,却不太喜欢现在的北京。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北京很难让我产生归属感。”在吴钢眼中,北京人每天平均两小时的上下班时间,从一个建筑小空间走到城市的公共空间———街道、马路、广场上,不能在想吃饭的时候轻松找到餐馆,不能在要买东西的时候找到商店,不能在想休息的时候找到咖啡厅,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这个城市的压力和陌生。
北京真正适合居住的地方很少,这是因为我们整体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过于功能主义。类似天通苑、CBD等许多地方都不是正常的城市细胞,而变成了城市肿瘤,交通状况的恶化使北京人的生活效率大大降低。
在我看来,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应该是功能混合的。即便把北京划分多个成明确的产业功能区,每一个产业功能区里也应该聚合着其他产业功能区的基本功能。比如中关村西区也留出一定比例的住宅,娱乐和休闲空间。天通苑也可以为生活在里面的人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各个区域的规划可以根据其功能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而不是完全的功能单一化。不然睡城或坐城仍将不断涌现。这里就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是空间与文化的混合
吴钢赞成混合的城市理想。“不仅仅是在功能上的混合,也是建筑空间的混合,人群的混合,甚至是文化群落的混合。因为这样,整个城市机体才更开放,信息量也最大。”“快乐、高效、有创造力的生活是最理想的生活。而这需要一定的建筑和城市空间来支撑。”
一个城市首先要有自己的文脉和发展思路。然后,在自己的特定环境下方便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如今的居住区、工业区、各大产业区的分割使人们的出行变成一场灾难。如果能够把在北京居住的人每天上下班的两三个小时省下来,那么我们每年甚至可以有两三个月不工作了。生活的高效使人们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休息。
在一个功能混合的城市,居住、生活、娱乐以及各类休闲文化活动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生的,生活半径越小越好。人们在自己生活所在地的400米半径之内可以满足一切日常所需。建筑的多元化分布使便捷生活成为可能,这样建筑才成为了城市肌体之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天津老城厢的规划设计权已经交给吴钢领导的维思平建筑师事务所。据吴钢介绍,为了避免中央两平方公里地区的功能单一,吴钢把老城厢设计成一个功能混合的商业区,综合了休闲公园、联排别墅、文化馆体育场,在中心区做了一个五星级酒店。相信居住在老城厢周围的居民,将得到吴钢理想中的丰富高效的生活。
●建筑的雷同、人群的单一、同质化的环境让人缺乏活力
“在多元空间形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聪明。”吴钢相信,建筑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丰富的城市经验会赋予人充沛的思想活力,而生活在同质化单一化环境下的人们,将难以得到这种可贵的精神滋养。
富人区和穷人区的混合是一件好事,这体现的就是城市的多元化。如果你每天出门见到的是一样的人,看到的是一样的事物,久而久之人的思维就会变得模式化。原来在北京的胡同、大杂院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得到的城市体验是最丰富的,这种城市布局决定了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学习和吸收的过程。
作为建筑师,我提倡的建筑布局是混合而人性化的。在目前大政策刚性的前提下,需要有创意的建筑师来提出解决方法。从单一建筑来讲,如果系统是正确的,那么建筑应该符合整个系统。但如果系统是错误的,那么建筑则担负起改变环境的任务。打个比方,如果让我在王府井设计一个商厦,我会把一层二层设计成是商业,三层四层是办公,高层做居住。
建筑应该同时符合经济规律和人性居住的要求。功能主义是正确的,却不是唯一的。我更欣赏一个建立在细节正确之上的系统,而不是一个以牺牲细节正确性为代价的系统。
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让城市有感情
如果说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在隔河相望却谁也看不清彼此,那么从事城市设计工作的邓东就站在这条河唯一的桥上。
邓东认为,包括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内,人们将注意力过多地投入到居住的小空间,却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与美好城市面貌或理想的城市生活
上一篇: 十一国庆期间有哪些免费的景点?
下一篇: 发生在洪泽湖历史大事件
- 发表评论
- 热门文章